地產商與政府互相卸責 深層次矛盾令人死心?
房委會即將推出新一期綠置居,位置分別在柴灣及青衣,區位不俗之餘,售價更低見82萬元。原為社會最關心之房屋樓盤,在社會卻迴響有限,甚至據報公屋戶反應冷淡。顯然易見,社會形勢已消耗了所有香港人的注意力,市民普遍對前景感到悲觀,相較置業更傾向移民。
更叫人灰心失意的是,政府和政治領袖都沒有負起應有的責任。一方面,政府忽視一己責任,甚至誤將社會問題只聚焦在房屋供應;另一方面,代表地產商聲音的立法會議員石禮謙批評政府只將土地、房屋問題聚焦於發展商身上,認為香港衣食住行均出了問題。看着雙方互相卸責,市民怎能不搖頭嘆息?
發展商豈是無辜?
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石禮謙接受無線新聞訪問時,批評政府忽視其於房屋、民主問題上的責任,肆意將問題全歸咎於發展商,令大眾有感發展商剝削市民、將樓價推至最高,批評是「有意或無意中令社會分化」。石禮謙強調,樓價高主要因政府推行高地價政策,認為麵粉貴才導致麵包貴;又批評政府制度過份官僚,導致發展商難以改劃農地發展,故認為社會批評發展商貪得無厭、令樓價脫彊並非事實。
誠然,土地、房屋問題嚴重,政府有如始作俑者。特別在過去十數年未有持續有計劃地造地,尤其是不敢正視新界土地使用混亂、低效的亂局,教香港陷入一片似是疑非的土地荒,而住宅用地供應持續短缺,自然成為高地價現象的成因。但石禮謙強調發展商為土地、房屋問題上的代罪羔羊,卻是言過其實,畢竟麵包價格高得離譜,斷非一句麵粉價高便可解釋。
略舉數例,近年住宅用地供應不穩,發展商的一手樓供應自是彌足珍貴。但本地發展商在賣地後推遲樓盤落成時間,甚至將落成樓盤「擠牙膏」般逐少量推售,藉操控住宅的稀少性來推高一手樓定價、甚至刺激二手樓樓價。另外,近年發展商更一度濫用招標制度出售新盤,藉模糊樓價資訊、提供五花八門的售樓優惠等,既刺激買家作錯估、衝動的出價,更可避免直接減價出售新盤,以釋出錯誤訊息拖跌樓價,論發展商不是「賺到盡」,明顯不符事實。
另外,石禮謙將發展商囤積農地歸咎為改劃程序困難,再一次祭出發展商「無辜」的邏輯。無疑,政府城規程序過於官僚欠效率並非新事,但不得忽略程序本身為嚴謹地審視農地的改劃可能性。加上,更讓發展商未願改劃農地,乃源自於補地價索價「過高」,因政府以農地當時價值計算,惟發展商堅持以目前市價、甚至後市前景等計算,故最終改劃農地補價減退地產商發展意慾。
發展商購買農地時,早應知悉改劃農地所涉的成本,惟仍然肆意囤地,無非是錯誤期許政府會在未來提供優惠。更甚者,發展商如只因改劃農地利潤未如其意就不願改劃農地,繼而閒置土地,不但是浪費珍貴的土地資源,更是有藉土地短缺威脅政府就範之味,實在值得批評及有需要政府干預。不過,發展商囤積居奇,更容讓珍貴的土地資源流於閒置、棄耕、甚至作具高度污染性的棕地用途,過去未有好好把關、堵塞囤地無成本漏洞的政府亦必須負上部分責任。
深層次矛盾不止住屋問題
石禮謙身為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為發展商盡力辯解不難預料,但發展商之於本地土地、房屋問題上實在難辭其咎。而即使地產商有責任,不代表政府便是無辜。當林鄭月娥強調須着意解決本地深層次矛盾,只將重點聚焦於土地、房屋供應上顯然不足。從市民萌生移民意慾,甚至對新推出的綠置居也興趣不大可見,住屋困難已不足道市民對香港的失望。正如石禮謙所言,香港的深層次問題延伸至衣食住行各方面,問題已不是政府單單提供數個廉價公營房屋項目即可解決。
石禮謙所舉出的,均是日常生活顯而易見的問題:如當公屋商場、停車場經私有化後,促成唯利是圖的領展出現,商場空間再非以屋邨市民的福祉為考慮,反以商業利益為本肆意加租,在趕絕無數中、小店後引入大量基層家庭難以負擔的大型連鎖店,為市民生活壓力百上加斤 ;另外,無數市民無法負擔市區居住成本而居於新界,每日為通勤至市區須付上昂貴車資,惟主導本地公眾交通的港鐵卻是每年放肆地上調車資,儘管背後的物業項目每每錄得可觀盈利,惟在政府未有妥善規管下,市民須因為付上代價。
諸如領展、港鐵等問題,正是林鄭曾矢志解決的所謂三座大山之二,港府早已知悉問題的存在及其嚴重性。更甚者,這些問題亦只是社會結構性問題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範疇的事務有待政府着手解決。但問題是,隨修例風波愈演越烈,政府揚言要返回基本步,與社會攜手解決那些困擾社會多年的深層次問題,那麼為何政府只將焦點放置於土地、房屋問題上,而對其餘同樣嚴重、甚至是林鄭早已承諾着手解決、惟到現今卻全無進展的問題充耳不聞?若然政府以為推一些「荀盤」,便可挽回市民對政府甚至這個城市的信心,實在是過分天真。目前社會絕望情緒彌漫,林鄭除了盡早止暴制亂外,更必須及早向社會展示更全面、更徹底的改革藍圖,方能拯救公眾對繼續以港為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