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四中】2047怎麼辦? 中央給了一個答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月底,中共於北京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下簡稱「四中全會」),主題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0月31日發表了四中全會的公報,列出十三項要「堅持與完善」的重要制度,包括「『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在這份逾五千字的公報中,具體直接與香港相關的只有這一段,但當中傳遞了不少對香港未來至關緊要的訊息,尤其是當香港社會不少人正為「一國兩制」何去何從感到忐忑不安之際,中央表明不會放棄這項「偉大創舉」,打破了坊間對於「2047」的迷思。

當初設立「一國兩制」與起草《基本法》之時,陸港關係尚有多處未清晰的地方,不少人都難以想像「一國兩制」將來到底要如何實行,因而感到徬徨無助。鄧小平於是提出了「五十年不變」。某程度而言,「五十年」是向當時大部分港人保證,至少在他們的生活方式在他們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時間都不會有所改變。

不過,當年安撫人心的概念,在回歸二十二年後的今天,對將來還有很長一段路的年輕一代而言,卻由安撫變成了不安。毋庸諱言,這種不安源自兩地價值觀差異,中央與特區政府又長年忽視這種差異造成的隔閡。隨着2047年漸漸臨近,有一些人開始想像中共可能會收回「一國兩制」。對20歲出頭的年輕一代而言,2047年到來時,他們是50歲左右的中年,假如香港社會制度屆時發生劇變,對他們的影響尤大。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現場。(新華社)

「2047」的討論近年甚囂塵上,反映了一代人心理的焦慮。不過,如果我們正確理解「一國兩制」和中央政策,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種擔心只是「自己嚇自己」的成分居多。從來沒有人斷言「五十年」是條死線,所謂「五十年不變」,也不代表過了五十年後就一定會變。當然,要消除焦慮,既需要港人自身調整心態,積極而全面地認識「一國兩制」,也需要中央給出明確「說法」。四中全會公報無疑為此再打下了一支強心針。

公報指出,「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單從這段描述已可清晰看出,「一國兩制」是一項長期國策,試想想,既然這是一項「重要制度」和「偉大創舉」,怎麼會到2047年就戛然而止?作為一套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的目的不就是使其持續有效運作,行穩致遠嗎?

更何況「一國兩制」還承載着推進兩岸統一的使命。中央不單將「一國兩制」視為治理香港與澳門的制度依歸,也視之為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今年初,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表明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也不是分裂的藉口。可以預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內涵與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不會完全一樣,但如果將來成事,也必然需要長期實踐,屆時卻收回對香港的「一國兩制」,於邏輯與現實上也說不通。

在四中全會的新聞發佈會中,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兼港澳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沈春耀回應記者就有關中央對香港問題如何處理的提問時,開宗明義說要「按照『一國兩制』原則治理好香港」。可以說,四中全會公報不僅透露中央不視2047年為問題,甚至是明確指出屆時不會放棄「一國兩制」,對香港實施「一國一制」。

不可否認,要消除彌漫於香港社會的「2047」憂思,並不容易,中央與港人都需要作更多努力。就香港自身而言,應該問的不是「中央會否收回『一國兩制』」,而是「如何順利令『一國兩制』跨過2047年」。我們也必須明白,堅持「一國兩制」並非指一成不變。回歸二十二年來,香港社會幾歷波折,說明「一國兩制」在運行中存在着許多問題。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言下之下是要透過一系列制度化舉措,使「一國兩制」有效運行。明確的制度設計肯定有助於消除迷思,香港社會與其抱着杞人憂天的消極心態應對,何不積極參與這個過程,爭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