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建制派都終於睡醒了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五大訴求沒有提及要房屋,年輕人的五大訴求是公義、公道、公開及公正。」不知就裏,或會以為此話出自「黃絲」。叫人意外,此人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石禮謙。

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石禮謙接受《經濟一週》專訪時,連番批評政府。首先,他指出反修例只是問題導火線,根本成因在於社會潛在許多矛盾。「2014年後打擊了佔中,我們或許以為社會已沒事。但社會很多矛盾,我們沒有做好功夫及責任清走,矛盾一直擴大,成為了2019年6月。」對於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他認為那些津貼只是恩惠,無辦法解決社會問題。「五大訴求沒有提及要房屋,年輕人的五大訴求是公義、公道、公開及公正。」

「講人話」也很難得?

石禮謙的訪問得到不少人轉發,稱讚他「難得地講人話」。這種情況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一名商界及政治精英、在立法會打滾近二十年的議員,指出社會民怨爆發之成因,及點出特首林鄭月娥的局限,竟然也被市民視為「難得」,豈不諷刺?而且香港的問題涵蓋多方面,房屋及民生困境絕對是病徵之一,地產及建造界出身的石禮謙試圖替地產霸權、經濟不公撇清關係,似乎忘了「公義」也關乎經濟層面。何時我們對立法會議員已經愈來愈沒有期望,甚至預期他們說不出甚麼務實而確切的好話?

這場反修例運動將香港政治、經濟等問題暴露出來,無疑是一場「震撼教育」,連部分的建制派或親建制聲音,也感到如當頭捧喝。除了石禮謙之外,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便在示威初期指出,政府應該安排重啟政改,使政府問責團隊重獲社會認受性,並認為選舉機制可警惕政府施政貼近民生民情,同時滿足中央和港人期望。田北辰亦多次重申,委員會可同時徹查示威者及警方責任,即使功能與監警會可能重疊,只要適當分工便可雙管齊下。

特首林鄭月娥宣讀《施政報告》時,泛民議員將「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標語投射在立法會牆壁上。(李澤彤攝)

只知護航的建制派?

如今跑出來說幾句「人話」的建制派,其向來的政治倫理奇怪地乃不能與政府「唱反調」。正如石禮謙在訪問中亦強調,他始終為建制派,責任乃社會安定及減少矛盾,即使在投票時也會支持修例。但建制派有否想過,若然他們只知附和政府,甚至甘作附庸,這對政府及社會是福是禍?

在其他民主政體,執政黨在國會也不能夠事事保駕護航,而須向政府反映民意、監督政府施政。這是他們責任之所在,甚至存在之價值。過去多年,建制派被部分市民標籤為「保皇黨」,正因為他們未能發揮應有的監察角色,鞭策政府施政。如今特首林鄭月娥碰得焦頭爛額,建制派才恍然「睡醒」,指出社會矛盾重重,官員沒有盡責。難道他們又有負責任嗎?

建制派與政府的關係,已經扭曲多年。一方面,建制派認為「有辱無榮」,功勞往往在政府,若然政策觸礁他們反而要賠上民望。另一方面,政府也錯誤地以「箍票」思維看待建制派,一心倚賴這些盟友能夠為政策護航。在修例一事上,林鄭透過小讓步換取建制派中的商界支持,完全反映出這種「數夠票」之心態。但政治始終不是抽離社會及民情、真空地運作,即使功能組別或特首未必需要面對廣大選民的考驗,也需以民意為念,要圓滑回應社會訴求。像林鄭那樣粗暴之結果,可謂建制派與政府所能面對之最惡劣情況。

社會亟需政治領袖

這次反修例示威對於政府及建制派,都可謂上了寶貴一課。對於政府,特別是那至今仍未明白社會民怨的特首,當連石禮謙、田北辰等建制派也看出社會矛盾所在,前問責官員如張炳良等也倡議獨立調查及重啟政改,林鄭月娥應反躬自省,在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等多方面如何對症下藥,盡快讓社會看見曙光。隨愈來愈多示威者浪費青春於街頭,愈來愈多小商戶因「變相宵禁」而生意大跌,社會實在再沒有本錢拖延下去。

對於立法會議員,他們亦應回歸基本,重新認識香港的結構問題。建制派不能甘作附庸,泛民亦不能只知反對,事實上他們有如一體兩面,同樣流於政治立場的表述而沒有讀懂香港這本書。香港正面對半世紀未見之大變,需要的是全面而徹底的制度改革,大亂後求大治。他們作為政治領袖,若然連他們都沒有認知責任之重大,沒有勇氣帶領社會踏出改革一步,這個城市怎能不淪為絕望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