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百年大國政治 被唾棄的庫爾德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10月6日正式從敍利亞撤軍,並默許土耳其入侵鄰國東北部邊境。雖然土耳其早已表明,軍事行動是要消滅潛藏的「恐怖分子元素」,並在該地設立「安全區」,讓滯留邊境的難民重返家園。但背後的目標,卻是以圍剿庫爾德族的武裝分子敘利亞民主力量(SDF)為實。然而,新一輪的軍事行動不但迫使逾十萬名民眾迫離家園,更有平民被處決,情況堪虞。與此同時,雖然特朗普在土耳其展開軍事行動後,已在外界壓力下打倒昨日的我,宣布對安卡拉實施制裁,但已無法挽回盟友庫爾德族人的信任。
現時,面對存亡之秋,庫爾德族已在俄羅斯的交涉下,與巴沙爾(Bashar al-Assad)政府結盟,以換取一線生機。雖說庫爾德族實非首次被美國出賣,但該族人身處大國政治的要塞,其歷史窘境實在有如SDF指揮官阿卜迪(Mazloum Abdi)所言,「若我們要在妥協和種族滅絕之間作出選擇,我們將選擇自己的人」。

土耳其針對庫爾德揮軍敘利亞東北部。(AP)

全球最大的無國籍民族 百年大國政治的棋子 

庫爾德族曾是古老的遊牧民族,但隨着民族國家的概念,在中東開始成為主流的社會組織形式,庫爾德族不但沒有跟其他「民族」一樣,可享有獨立成國的機會,其人口更散落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另有少數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尤有甚者,庫爾德人的近代史不只是充斥流亡與壓迫,更有屢次被西方世界出賣的經驗。

不少人指摘是次特朗普默許土耳其入侵鄰國東北部,是出賣了剿滅伊斯蘭國有功的盟友,但他們從西方國家與交往的歷史看來,庫爾德人近百年來亦未能逃過如此的宿命。一次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本想以《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èvres)來削弱奧斯曼帝國的實力,而條款包括允許亞美尼亞獨立,以及在庫爾德斯坦成立自治區。可是,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率領的民族主義者堅拒嚴苛的條款,遂與重新商討。在最後的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中,英法等國不但沒有給予庫爾德族原有的自治地位,更把土地劃分為現今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儘管庫爾德人曾為此等背叛起來反抗,但最終亦被殖民者英、法、伊朗和土耳其強力鎮壓。

土耳其對庫爾德武裝目標發起打擊。(VCG)

鎮壓過後,儘管庫爾德斯坦一直維持相對平靜的局面,惟二戰大戰後,中東權力格局重新洗牌,美國取代了英國的霸權,再加上以色列在地圖上出現,都間接影響了華盛頓對庫爾德族的政策。本來,美國欲以積極不干預的態度,冷待四國鎮壓庫爾德人的政策,但自1958年伊拉克爆發革命,並推翻了國王費薩爾二世(Faisal II)後,當時美國兩大盟友——伊朗和以色列便透過援助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從內部策反、攬局,以圍堵阿拉伯民族主義對以色列的威脅。由此時起,美國便漸改靜觀其變的立場。

1968年,年輕的薩達姆(Saddam Hussein)發動政變奪權後,嘗試與境內的庫爾德族共商和平,惟此對兩方皆是權宜之計。縱然1970年的《三月協議》中,巴格達允許庫爾德人成立自治區,好讓薩達姆能有更多時間,鞏固自身權力。未幾,當伊拉克轉向蘇聯靠攏,並簽定友好條約和購入大量軍火,美國前總統尼克遜便在伊朗國王遊說,以及冷戰的戰略考量下,轉為支持並援助庫爾德人,用以破壞伊拉克的穩定。當庫爾德人與巴格達的戰事重新開打,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就將美國援助庫爾德族的戰略目標定為:一、使庫爾德人有能力在合理基礎下,與巴格達政府進行談判;二、保持庫爾德族成為巴格達的束縛;及三,由於庫爾德獨立在經濟上不可行,故不要永久分裂伊拉克。

巴沙爾政府與庫爾德族簽訂協議後,進入敘利亞北部多個庫爾德武裝控制區,是自2012年以來的首次。(Reuters)

1974年末,伊拉克對庫爾德族採取全面進攻,一眾國家卻發現援助成本高昂,而且返魂無術,便陸續唾棄盟友。當伊朗國王與薩達姆簽定《阿爾及爾協議》(Algiers Agreement)後,雙方便交換了兩國邊境流域Shatt al-Arab的部分主權,以換取互不干涉對方事務。隨後,國王便關閉了兩國接壤的邊境,這使美國和以色列無法再為庫爾德人提供援助。翌年,基辛格在國會聽證會上,被問及為何要急切地削減對庫爾德人的援助,他卻回答「秘密行動不該與傳教工作混淆」。結果在三國撂手不管下,薩達姆的軍隊長驅直進,把逾千條的庫族人村莊夷為平地。

更甚是,悲劇總非一次即止。上世紀80年代,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後成為了美國的大敵,華盛頓不但沒有在「兩伊戰爭」中,保護昔日盟友庫爾德人,更對新盟友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和安法爾大屠殺視而不見;另外,1990年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國又再煽動庫爾德人起來叛變,並以成立自治區利誘庫族人重新建立關係,而這段關係就一直延續至擊退伊斯蘭國後,特朗普再次把它寫上句號。

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美軍撤出敘利亞,默許土耳其出兵敘利亞東北部。外界視為對庫爾德人的背叛。(美聯社)

其實,尼克遜主政時的取態,已足夠解釋為何美國三番四次背棄庫爾德人。上述「經濟上不可行」一句,是暗示了庫爾德人一旦成功獨立,其國土便會鎖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四國之間。縱然上述四國的關係並不友好,惟在庫爾德族獨立議題上卻定能找到共同點。換言之,獨立後的庫爾德斯坦在經濟上定會被四國採取陸空封鎖,而內陸之國亦無水路連接世界,使得庫爾德族的經濟主柱——石油和天燃氣,無法對外輸出,故戰略價值不大。那麼為何庫爾德族歷史上三番四次被出賣後,依然不甘服從夾在大國政治的處境?答案或許已由前文中阿卜迪的一番話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