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終建公營街市 突顯施政歎慢板代價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上周四(10月10日)宣布,最快在明年底前在天水圍啟用臨時公營街市,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買餸選擇。天水圍社區規劃一直備受詬病,其中一大爭議點是缺乏可以相宜價錢為當地大量基層市民提供日常物品的街市。政府久未正視這個問題,在社會動盪之際終於出招,一來反映其對民生要事後知後覺,二來難免被質疑有政治盤算。當局既然高調落實臨時街市,就須不負眾望,應規管舖租和物價。長遠而言,政府須切實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未來規劃新發展區時牢記「民生無小事」這原則,重視街市等必要公共設施。
缺公營街市卅載 政府責無旁貸
天水圍人口約30萬,但沒有公營街市,而由領展或房屋署外判商營運的街市,食品價格長期高於其他地區,許多居民寧願花時間乘車到元朗購物。去年《施政報告》終於落實在天水圍興建公營街市,期望透過競爭降低物價。然而,興建街市需時六至八年,難解居民燃眉之急。食衞局上周提出過渡措施,明年年底前在天秀路公園旁的空地搭建臨時街市,又指會用創新思維落實,例如以貨櫃改裝商鋪,又會推行創新營運模式。
數典不能忘祖,沙田、荃灣、北區、元朗均有預留地點建公營街市,為何天水圍這麼大的地區竟然沒有?一大原因是政府讓利於發展商。上世紀八十年代規劃天水圍新發展區時,港英政府與發展商協議,公共設施和鄰里商舖不能威脅發展商經濟利益。1988年,區域市政局提出在天水圍第33區興建永久街市,但遭發展商反對,認為街市與附近的商業設施競爭。及後,公屋天耀邨及天瑞邨興建街市,政府遂認為毋須興建公營街市。
當時天水圍的發展集中在南面,人口沒有今天這般多,而且房屋署街市尚可當作公眾街市,缺乏公營街市的影響不算太大。不過,當政府在2004年出售房委會商場及街市給領展後,街市就被私營化了。在今年屏欣苑入伙之前,區內街市只有一個歸房屋署,其餘全由領展掌控,而且全都是外判承辦商。領展不斷透過翻新街市、外判承辦商,推高攤檔租金,而連帶通脹,食品價格亦水漲船高。更悲哀的是,天水圍沒有什麼地舖可言,居民若不去街市,就只能幫襯領展或者私人發展商旗下的商場及超級市場,算不上有真正的選擇。居民想貨比三家,就要走到元朗。
善政只為撲火 足證政府慵懶
大約十年前,居民和民間團體開始要求政府設立公營街市,官員初時歎慢板,置之不理,到後來他們稍為着緊,剩餘的社區用地已經買少見少,覓地亦遇到反對聲音,例如欖球組織反對把欖球場變為街市。去年《施政報告》敲定在天水圍西鐵站附近興建覆蓋路面的公眾街市,但檔位數目偏少,又未能照顧天水圍北的居民,平衡南北公共資源差距,方案效用有限。
有新公營街市始終比沒有好,而在興建過程中搭建臨時街市,反映民間爭取功不可沒。政府推動興建新公營街市後,居民以及地區團體隨即要求設臨時街市,惟食環署代表直至今年5月仍拒絕,指要覓地和投入資源配套,工程複雜,故署方未有相關計劃。事隔數月,食衞局卻大開綠燈,可想而知,若非反修例風波導致民怨大爆發,致使政府急忙徵集善政,政府恐怕只會繼續懶理要求,任由居民苦等。
其實,政府亦未窮盡短期支援措施。政府亦可考慮在公營街市落成前,安排免費穿梭巴士來回天水圍及元朗,又或者在人流密集處設置交通工具優惠拍卡機,補償居民時間損失。
盡快公布細則 讓居民有真選擇
距離臨時街市落成尚有一年多,食衞局須適時交代細節,尤其是營運模式和競投攤檔準則,最佳做法是由房屋署自行營運,個體戶較連鎖商戶優先競投,而且增加物價透明度。近月豬肉等新鮮食材價格不斷攀升,暫未見回落迹象,紓緩物價壓力愈趨急迫。《香港01》早前建議食環署放棄收回成本原則,目標應是穩定物價。就此,署方可廉租給商戶,換取租戶同意公開租金,並主動每天通報主要貨品價格,屆時署方把之與超市及領展街市格價並刊於網上,居民買菜時可以掌握行情,精明消費。格價機制若然有效,將可推展至永久公營街市。
長遠來說,政府須改變市場主導的思維,正視民生所需。當局應參考居民對選址之意見,盡早在天水圍南北地區各增設公營街市,拉近兩區居民地區資源差距及拉低物價,徹底紓解買餸貴的困局,勿再等民怨爆發時才檢視民生政策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