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應認清問題出於自己
特首林鄭月娥周四(26日)舉行首場社區對話,有150位中籤市民參與,其中30人獲抽中發言,他們都有備而來,一名女士在三分鐘發言時間指斥林鄭施政失當,說得激動時更對林鄭說「習主席都恥與你為伍」。縱使她可能簡化了社會問題的複雜性,但無可否認的是,她的言論確切反映了不少市民對政府的怒氣。正如她所指,風波演變至當下的社會困局,乃林鄭施政之失,無法推諉他人。作為特首,林鄭對亂局必須負起最大責任,她若想管治好香港,便須「在其位,謀其政」,積極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該名於次輪發言的女士強調,林鄭須知道市民提出了「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不應再轉移視線,將施政失誤推卸給通識教育、房屋問題甚至年輕人,更不應學前特首梁振英的「語言偽術」,侮辱市民智慧。
環環相扣的深層次結構矛盾是香港房屋與教育問題癥結所在,當理應解決這些矛盾的政府都對它們缺乏認識,實難苛求一般市民有深刻理解。我們亦不能天真地認為,只要回應民間的「五大訴求」,香港的複雜困局便能迎刃而解,不過,無可否認的是這名女士的指斥確實直白地反映了社會上許多人的心聲,林鄭其管治團隊應深切反思,不能聽之藐藐。
林鄭加入政府政務系已近四十年,對於貧富不均、階級固化、向上流動階梯愈發收窄這些問題,如果她根本不知道,那是她能力有問題,說明她不勝任特首;如果她明知道這些問題存在,卻不思進取謀求解決之道,只欲蕭規曹隨地「做好這份工」,那就是屍位素餐。《論語》所謂「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對於香港當前的亂局,林鄭確實責無旁貸,無法推卸給其他人。
舉例而言,難以安居是許多香港人的寫照,也是民怨積累的一大根本原因。對於房屋問題,林鄭就任特首後高調提出「土地大辯論」,但卻雨聲大雷點小,對全面回收粉嶺高爾夫球場、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閒置農地等獲社會支持的增加土地供應手段視如畏途,到了修例風波演變至當下景況,才後知後覺地傳出考慮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紓困。
正如那名女士所言,林鄭不能輕視香港市民智慧,以為單靠一些「語言偽術」和「政治騷」便能搪塞了事。大錯既然造成,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林鄭如果還想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便須放棄以往那種自我中心的心態,這樣她方能看清問題所在,大刀闊斧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