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絲「移民」微博 我們的社交媒體在圍爐取暖嗎?
近日,不少警員和「藍絲」開通微博,被指走進與支持他們的內地人的同溫層之中。無疑,在網絡世界,立場認同和價值觀取向等精神層面的差異,形成了一道道更難跨越的海峽。但這亦叫人反思,我們平常慣常使用的Facebook等社交平台,難道便沒有被不同意識形態區分、各自圍爐取暖嗎?
微博上的「新移民」
最近,內地社交平台出現了受人注意的「新移民」。8月25日,用戶「katypang1011」發表了第一篇微博貼文,隨後迅速吸引逾萬粉絲,大受追捧:「女神啊」、「巾幗英雄」。她便是反修例事件中,曾經引人關注的女警。7月在葵涌警署衝突中舉槍警長劉澤基的太太亦成為了微博新用戶「我的型爆老公」,與網友就內地生活的經驗、手機支付等話題聊得不亦樂乎。其「9月8日,我們為回歸祖國終於展開了預備工作!」的微博更被微信文章等內地社交網絡平台廣泛轉載和引用,內地網民紛紛表示歡迎。
事情引起關注,正是因為許多香港網民很少上內地網絡平台。香港和內地在虛擬世界裏的區隔,比在現實中更遙遠。現實世界裏,搭高鐵由香港到深圳過短短十幾分鐘,每到周末,來香港購物的內地人和去深圳消費的香港人,比比皆是。而不同的網絡平台卻比深圳河更效地的將香港和內地社群區隔開,香港人多用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內地人則多依賴微信、微博、QQ等,就連內地影片app抖音也分為內地版和港台海外版(TikTok),各自在不同網絡國度裏所關注的事件、談論的話題、慣常用語等都相去甚遠,近無交集。
網絡「移民」背後映射的是立場、價值觀傾向等精神層面的社群重組。反修例風波爆發以來,親政府、建制的群體(泛稱「藍絲」)愈來愈多接觸內地的網絡世界。相反,支持示威的網民多聚集在Facebook、Instagram等,甚至在Twitter上向外國發聲。大家都在尋找與自己精神價值更為契合的網絡社群。
沉默的螺旋
7月,立法會議員何君堯開通微博,不同於「katypang1011」、「我的型爆老公」主要分享生活瑣事,何君堯的微博更多政治話題,比如呼籲施行《緊急法》、十八區清潔活動匯報、分享屈穎妍、伍淑清等立場相近人士的政治觀點與訪談等。作為在內地被封為「建制戰狼」的香港親中派,何君堯的微博很快吸引了70萬粉絲。相比於其開通已久、卻仍只有13萬關注者的Facebook專頁,微博的反響顯然鼓舞人心得多。大概也因此,何君堯似乎更傾向於經營他的微博帳戶:從7月下旬至今的短短兩個月內,他共發布了逾400條微博。以9月14日為例,他在一天內於微博發布了15條貼文,而同一日在Facebook專頁上,他只發布了三條貼文。
這種現象並不難解釋。根據傳播學的「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當人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少數派,便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他們自覺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便會敢於說出來。隨着多數人的觀點得到更多媒體關注,其主流地位更強,弱勢意見更弱。這或許解釋了,為何香港的建制派、「藍絲」紛紛「移民」微博,不管是交流生活瑣事,還是表達觀點,他們都更能在內地社交網絡平台上獲得認同。相反,「黃絲」、反政府的市民,則愛留在Instagram等香港年輕人慣用的社交平台。
意識形態的圍牆
各自選取合適的群體,固然能讓人較能排解苦悶、暢所欲言,然而我們也須警惕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少學者指出,觀點相近的網民一開始就有某種偏向,通過網絡上的相互影響,更容易產生從眾心理,愈來愈緊貼主流觀點,失去了獨立的分析和判斷,群體內的看法亦容易走向極端,即群體極化效應。如今,微博上逢示威便有人說是港獨,和Facebook一些反修例KOL合理化所有示威行為,都反映出這種趨勢。
曾經有人在網上調侃:將台灣親中派與香港的反修例群體互換,親中的都在香港,不願親中的都在台灣,便可以各自愜意地生活。誰曾想到,這正在網絡世界逐步實現。「藍絲」逐漸「移民」內地社交平台,「黃絲」以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為文宣基地。兩地之間淺淺的深圳河難以阻隔人交流的障礙,意識形態的差異卻是難以跨越,成為余光中語境中的新「鄉愁」。當人在網絡上尋求到足夠認同感後,反而容易加劇現實社會中的矛盾。唯有勇於拆除網絡社群的柏林城牆,社會才有可能在現實中找到共識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