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社會走入極端對立的死胡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剛過去的周日(9月16日),暴力景象重現港島街頭,不僅再有地鐵站出口遭縱火,還有汽油彈擊中警方水炮車、有警員在差點被近距離投擲的汽油彈擊中後拔槍驅趕施襲的示威者,多區更有不同政見者毆鬥。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在灣仔遭多人圍攻受傷,一度情況危殆,令人驚覺反修例衝突下首宗死亡個案也許已離我們不遠。雖然傷者最終沒有生命危險,但可怕的是竟有網民留言稱他「該死」。我們不得不問,香港社會真的變得如此冷血了嗎?

無論政治立場為何,我們有何權利去奪取他人生命?然而,暴力程度加劇的背後,卻也有人搖旗吶喊,鼓吹「私了」,美化暴力。我們再次嚴正指出,暴力行為對解決社會紛爭沒有任何幫助,必須嚴厲譴責,每個人都不應逃避制止暴力的責任,不應用自欺欺人的言行推諉縱容,「和理非」示威者更應反思,盲目容忍暴力是否令自己成為幫兇。

暴力行為不能容忍

由於民陣原定舉辦的遊行因未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而胎死腹中,周日港島的抗議活動嚴格來說「出師無名」,參加者理應都知道自己違法,大部分人也許仍想捍衛和平遊行的權利,但只佔一小部分的暴力示威者目的顯然只是搞事。一如過去數月般,他們以路障堵路、挖掘磚塊投擲、點燃雜物、破壞地鐵或其他公共設施、甚至投擲有機會致命的汽油彈。令人憂心的是,有不少其他示威者對這些暴力行為似乎不感驚嚇,恍如視它們為「日常」的一部分。

示威者以路障堵路、挖掘磚塊投擲、點燃雜物、破壞地鐵或其他公共設施、甚至投擲有機會致命的汽油彈。(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更令人擔憂的是局面正朝愈加危險的方向發展。周日下午約5時,多名黑衣示威者在近距離向兩名交通警投擲汽油彈,警員拔槍驅散他們。這種場面生死一線,要是警員未能閃避汽油彈,有可能會當場被燒死。另一方面,警員一念之間向示威者開槍也不奇怪,而法律也賦予他們在生命威脅時開槍的權利。事後警察隊員佐級協會發聲明指出,汽油彈是致命武器,警員有可能以實彈制止。

這種觸目驚心的場面並非特例。周日下午4時半左右,一名身穿藍衣的中年男子懷疑在灣仔與反修例示威者爭執而被圍打至失去知覺。示威者轉至炮台山及北角一帶時,又發生多場毆鬥,多人被打至頭破血流。我們只能慶幸這一連串的暴力中未有人喪命,但若情況無法受控,鬧出人命也只會是時間問題。我們實在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人因示威而死亡,或是有人背負上殺人犯的罪行。無論是有人在衝突中殺人還是有人被殺,社會撕裂只會愈來愈大,而犯罪者、受害者與他們的家人,則會共同承受長久的痛苦。

9月15日晚,在炮台山及北角一帶有不同政見人士互相指罵。(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有不少人為非法暴力行為開脫,指那是迫於無奈,甚至有人將暴力示威者美化為「義士」。也有人鼓吹爭執要「私了」,以非法毆鬥方式與政見不同者決出高低。這說明一些人在敵我對立的情緒蒙蔽下,對使用暴力失去罪惡感。這是我們絕對無法接受的。鼓勵「私了」等違法行為,更是公然破壞香港最重要的法治精神。

事到如今,社會大眾都應該反問,「死亡」是否這場運動所追求的?相信理性的市民都不希望香港如同數十年前的北愛爾蘭那樣,因為社會對立而陷入暴力循環。我們必須警醒,即便不親身參與暴力行為,但對暴力的盲目包容,只會間接助長暴力行為,使其像火苗一樣停不下來。事實上,周日的遊行只是用「行街」這個自欺欺人的口號包裝的非法行動,參與者成為暴力示威者的掩飾者。即便出於對政府的極度不滿而不願意與暴力示威者切割,亦不能將「同情」與「包容」混為一談,使暴力獲得藉口。

對立亦須尊重對方

此時此刻,香港社會需要阻止暴力,靜下來。除此之外,社會不同群體亦要思考如何在撕裂中找尋共存的方法。近日不同政治立場的群體在多個商場集體唱歌表達立場,這種用和平方式展示團結的方式,本意當然是好,但在仇恨與對立情緒充斥的當下,也不可避免地演變成衝突。

近日在不同地方都出現集體唱歌表達意見的做法。(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01觀點」曾指出,不論政見,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不可能有人自以為比較「優越」,雙重標準地只許自己發聲,而不許別人表達訴求。在一些衝突場合,有部分示威者自認為佔據「道德高地」,動不動就叫唱國歌的人「返內地」,這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排外意識。然而,將「中」、「港」兩者置於對立面,只體現了對香港實際政治地位的無視,其危險之處是潛藏「港獨」的苗頭。這種心態的膨脹, 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燒國旗舉動,都是在挑戰香港的憲制秩序,最終可能弄巧反拙,扼殺港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設計下的自主性,必須警惕。

一次又一次的燒國旗舉動,都是在挑戰香港的憲制秩序,最終可能弄巧反拙。(資料圖片/黃桂桂攝)

政府改革刻不容緩

社會對立如斯,在在突顯香港需要一場大手術,全面革除社會矛盾的病根。近日港府終於對此有所省悟,着手推動針對社會深層次結構矛盾的新政策,值得鼓勵。但我們必須再次明確指出,政府已虛度了多年時光,改革刻不容緩,不能再畏首畏尾,而是要果斷行動。另一方面,我們當然樂見中央全力支持港府推行社會改革,但中央亦應正確認識香港社會價值觀與內地存在的差異,不能一味以鎮壓思維看待反修例運動的參與者。只有通過良性互動與溝通,才能真正增進相互認識,化解陸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