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統不應是浪費 螢光棒量又要創新高嗎?
一年容易又中秋,不少市民也會與三五知己落街賞月、歡聚時節。過去不少人喜歡用螢光棒畫地為界,小朋友也愛戴上螢光手鍊髮圈,可是螢光轉眼即逝,變成遺禍人間的垃圾。螢光棒難以回收,塑膠又不能降解,最佳辦法始終是源頭減廢:中秋節不玩螢光棒。
▼▼▼早前網民以「長輩圖」方式,呼籲大眾勿玩螢光棒▼▼▼
螢光棒消耗量大 回收難度高
螢光棒每逢佳節消耗量大,每年一次的環境災難必須停止。環保團體「綠色力量」於上周三(4日)公布最新《中秋節消費及慶祝習慣》調查結果,發現上年曾「使用並丟棄」螢光棒的家庭數目佔受訪者家庭數目達41%,每個家庭上年平均丟棄41.77支,從而推算出全港家庭去年中秋節合共丟棄逾4,430萬支熒光棒,數字創歷年新高。
螢光棒在購買一刻便注定堆填,可謂中秋節「頭號敵人」。一枝小小的螢光棒,其實裏面分成數層,中間以玻璃管夾層分隔。螢光棒一經折曲、擊打,中間的玻璃夾層便會碎裂,內外兩層的化學物質混合,從而產生反應發出螢光。所以,螢光棒可回收的部分只有外圍塑膠,內裏的玻璃碎片與化學液體均不能回收。
Facebook環保專頁「結束一桶專棄」曾嘗試回收螢光棒,但期間發現難度甚高,要普通市民自行剪開螢光棒清洗回收,近乎不可能。因為螢光棒管身極幼,內部難以清潔,裏面的玻璃碎片也對回收者構成危險,同時盛載過化學物質的器皿不能重用,用後的膠手套也不能回收,導致回收過程反而產生更多垃圾,費時失事。
化學物污染環境 對人體有害
螢光棒含有多種有毒化學物,送往堆填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危害環境。當中化學物包括螢光劑如溴化乙錠(Ethidium Bromide)和羅丹明B(rhodamine B)等,流出後有機會染泥土、水源。
螢光棒的化學物質不止損害環境,對人體更百害而無一利。如上述的溴化乙錠,便是是一種強誘變劑,可致癌或致畸胎。而螢光棒亦多含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和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若被人體誤吸或觸碰,皆可能造成噁心、頭暈、麻痹。不論環保抑或健康,螢光棒也是少用為妙。
拒絕讓浪費成為傳統
螢光棒用完即棄,難以回收,長遠傷害環境。最直接處理方法還是源頭減廢,拒絕讓螢光棒成為中秋傳統。隨科技普及,市民其實有更多選擇,例如亮起手機電筒、夜光效果不比螢光棒遜色,無損節日氣氛。除了手機之外,市民也可以用不同方法發揮創意,一起告別螢光棒,環保慶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