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胸罩很奇怪」 反映怎樣的社會文化?
19世紀德國哲學家恩格斯曾經以女人的社經地位作為一個國家文明指標的衡量標準。然而在21世紀,女性穿不穿胸罩仍會受到他人的指摘,社會如何談女性地位和獨立?
韓國當紅女星Sulli雪莉的乳房早前成為娛樂新聞的焦點。她因為直播時沒穿胸罩,引來輿論譁然。5月底,她在社交媒體上傳影片,同樣因為沒有穿胸罩而乳頭凸出,再次登上輿論風口浪尖,以至她近日在綜藝節目還被主持人要求澄清。韓國輿論主要認為雪莉這樣是賣弄身體、「物化」自己以及不檢點。
女性必須穿胸罩可以說是不成文的社會規定,但其實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堅實的理由。一些說法認為女性穿胸罩能預防或減緩胸部下垂,然而科學研究指出,乳房下垂是因為地心引力和乳房懸韌帶鬆弛,鋼圈和布料的支撐其實無法預防下垂。相反,法國教授Jean-Denis Rouillon今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女性不穿胸罩反而讓胸部底下的肌肉群發達,支撐胸部和減輕下垂。研究還發現胸罩有礙女性健康,包括穿胸罩者的乳頭較容易因為擠壓而凹陷,長期穿戴胸罩會影響人體循環系統等。或許對於一些女性來說,合適的胸罩能讓她們更感舒適,但科學研究表明,並非所有女性均是如此。因此從生理角度,並沒有女性必須穿戴胸罩的原因。
當然,人類的身體不只具有生理意義,更具社會意義,體現的是社會文化。當社會認定女性須穿戴胸罩時,反映出的是男女不平等和消費文化的合流。
情慾的乳房?消費的乳房?
一方面,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乳房被「性化」,與情慾連結,順理成章地須要管束或保護。這種社會觀念的塑造,正如中國以前視女性的小腳為性吸引一樣。縱然在當代社會,男女平等已成普遍認同的觀念,但廣告和媒體加深了以男視視角為主的審美觀,不斷渲染胸的美感規範應是「大」、「挺」、「渾圓」,否定了乳房的多樣性。胸衣廣告推出各種能夠幫助女性乳房達到這種美的標準的內衣,還有如「做女人『挺』好」之類的內衣廣告,無一不把父權審美融入商品中。這種審美眼光和社會文化,令女性失去身體的自主權。
在這種文化下,不難理解為何出現解放乳房運動。例如2013年美國有電影製作人發起解放乳頭(Free the Nipple)運動,並在2015年傳到冰島,得到不少性別平權分子支持。韓國藝人雪莉、美國歌手Selena Gomez等均主動不穿胸罩亮相鏡頭,欲起帶頭作用。重點不是必須穿或不能穿,而是由女性自主選擇。
在香港,此等運動關注有限,例如效仿美國解放乳頭活動的香港解放乳頭會,其社交媒體只有不到500人關注。其實,香港在上世紀後半葉很重視女性權益,落實許多提升女性地位的措施,諸如廢除一夫多妻制、家計會推廣女性避孕知識、九年免費教育實行、賦予女性法人地位等。惟兩性在表面上趨平等後,社會可能忽略了文化上對女性的影響。香港社會要真正幫助女性,便應制定更多母乳餵哺友好政策、在職父母彈性工時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