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反映錯估民情 港府莫再輕視民調
六月浪潮後,特區政府頓陷入管治危機,曾以「we connect」為選舉口號的特首林鄭月娥,完美示範如何誤估民情,毋容置疑徹底與市民「disconnected」。要充分掌握民意,民意調查為最具系統的方法之一,惟港府向來不重視市面上具公信力的民意調查結果,林鄭亦不主動進行研究社會民情,或成連番施政失誤、民意反撲的其中一個導火線。
社會輿情從來不難掌握,坊間一向有具公信力的民意調查紀錄民意走勢,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正是代表之一。港大民研成立於九十年代初,多年來備受各界信賴,原因離不開其與其嚴謹、客觀的研究工作;以每年七一遊行人數的統計為例,與警方與民陣公布的數字相比,坊間一直傾向以港大民研的結果為準,正因他們以嚴格的科學方法進行研究設計、抽樣及分析,其調查結果自然備受學術界、新聞界等人士的認同。港大民研最近轉型為獨立機構「香港民意研究所」,繼續統計政府民望。
多年以來,港大民研除了應不同機構委託,就不同社會、政策議題進行研究之外,亦會舉行定期就不同民意指標(如特首、官員及港府民望等)進行調查。以港府民望為例,該類數字反映着市民在特定時間內的輿情變動,不論對公眾、傳媒甚至政府均甚有參考價值,特別是政府可藉此研判當下市民對個別政策、甚至整體施政的滿意程度,從而作出適當配合。
雖則言者諄諄,但如若聽者藐藐,始終無補於事。以過去三月至五月的民意調查為例,特首林鄭月娥的支持度已由三月初的50.9分大跌至五月尾的44.7分,同期特區政府的施政滿意淨值亦由-18.3%暴跌至-28%,兩者跌幅顯著,無疑與港府粗暴修訂逃犯條例有關,政府如有認真看待過有關數字,根本不難發現市民對港府修例工作大感不滿。惟林鄭對民意嗤之以鼻,一心「數夠票」硬推修例草案,民怨才會不斷發酵。到六月百萬人上街後她才「覺悟」,實在為時已晚。
或許港大民研的民意數字未必夠仔細反映市民對個別政策的意見,政府仍可委託它或其他民調機構就特定議題收集民意。然而,自2014年佔領運動後,公營部門委託港大民研進行民調的數量大減,諸如警隊、懲教署及保安局禁毒處等部門已不再與之合作;林鄭上任兩年來,相關情況仍未見改善。林鄭政府既不假外求,亦無自行擔起蒐集民意的責任。自1989年成立的中央政策組,多年來負責為政策議題進行研究、提供意見,以及評估公眾對公共政策的意見。但林鄭甫上任不久,隨即改組中策組,並成立全新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雖說歷屆特首對中策組的定位要求有別,中策組始終擔當為不同政策進行民調的工作;然而改組後創新辦的工作則從政策、民情分析,變成統籌跨局、部門的合作,變相「自廢武功」,徹底放棄調查民意的工作。
誠然,中策組過往的工作亦為人詬病,例如其民調工作並不透明,特別是民調結果從不向外公布,只供政府內部傳閱,但至少政府施政前仍可較科學化地參考民情。反觀林鄭班子,自中策組改組兩年以來,施政失誤連連,今年更先後遇上三隧分流方案觸礁、調高長者綜援年齡罕遇建制泛民夾擊反對,甚至激起整場六月浪潮。在沒有民意調查的導航下,實在難以想像林鄭還會引爆多少枚政治炸彈。
林鄭自言已汲取教訓,揚言施政會有新思維,將會更貼近民情民意;有傳創新辦將會擴大職能,恢復以往中策組收集、分析民情的責任,並會定期進行政策的民意調查,這總算是亡羊補牢。但同樣重要的是特首聽取民意的態度,如林鄭日後仍然無改剛愎自用,繼續對民情視若無睹,政治危機只會無日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