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的意外冒起——歐洲民主戲一場
歐洲議會選舉結束至今已逾月,歐盟各大機構首長繼任人選經過各利益團體的多番討價還價,才漸漸有所眉目。職權類似「歐盟總統」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將由現任比利時首相米歇爾(Charles Michel)出任;歐洲議會議長由意大利民主黨議員薩索利(David Sassoli)當選;歐盟外交事務主管由西班牙外長博雷利(Josep Borrell)擔任;而歐洲央行行長空缺將由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繼任。至於爭逐最激烈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大有可能由現任德國防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擔任。
歐盟委員會主席職權形同「歐盟總理」,為歐盟中行政機關之首長,也是聯盟的元首,比歐洲理事會主席權力還要大,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歐洲大選前,多國政黨紛紛主張採用「領前候選人」(Spitzenkandidat)慣例。此制度讓歐洲政黨在大選前先選一名候選人,然後令在選舉贏出最多議席政黨的該名候選人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此類似是西敏宮式議會制的選舉制度,由勝出政黨的黨魁自動成為候任首相或總理如出一轍。
上屆中間偏右的人民黨推舉盧森堡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為「領前候選人」,結果人民黨於大選取得最多議席,容克順理成章成為歐盟委員會主席。本屆人民黨則推舉德國基社盟出身,受總理默克爾加持的韋伯(Manfred Weber)為「領前候選人」。本來人民黨雖然選舉受挫,但韋伯仍可以議會內第一大黨的姿態晉身歐盟委員會主席,不過卻遭屬自由派「復興歐洲」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大力反對。馬克龍選舉甫結束便跟中間偏左的社會黨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密商,謀推翻人民黨的人選,德法的矛盾擺上檯面。
另一邊廂,走專制獨裁作風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因其反移民言論而令其政黨遭人民黨凍結會籍,令歐爾班掉轉槍頭,連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四國集團」(Visegrad Four)反對任命韋伯。面對內外交迫,默克爾也作出妥協,以中間偏左社會黨今屆大選中推舉的「領前候選人」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出任委員會主席,換取韋伯擔任歐洲議會議長一職。不過默克爾此舉則遭其人民黨黨友的反對。同屬人民黨的成員國領袖,如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Leo Varadkar)、保加利亞總理鮑里索夫(Boyko Borisov)、克羅地亞總理普蘭科維奇(Andrej Plenković)便堅持委員會主席該由人民黨人出任。
結果經過連夜通宵達旦的特別峯會,各方終於決定提名現任德國防長馮德萊恩。不過此提名人選須經過歐洲議會表決,而不少議員已經對此極為不滿,認為破壞了「領前候選人」的慣例,一旦馮德萊恩的提名遭否決,歐盟誓必為人選一事再度陷入曠持日久的紛爭。而事實上,歐洲各黨派建立的「領前候選人」制度,最終礙於大國的干涉及眾多利益板塊的相爭,結果兩大黨推舉的人選——韋伯和蒂默曼斯——從大熱門變成了大輸家。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竟落一名毫不相關的人身上,跟當初選民投票的意向相差千里,可不諷刺。
此次歐盟委員會主席人事任命之爭,也暴露出歐盟長久以來的問題。歐盟雖然為一個28個成員國組成的超國家政體,然而政治仍然把持於德法兩大國手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的產生既要得到兩國首肯,其政治能量不及兩國領袖。當此次德法出現分歧,制度的運作便立即出現問題甚至停滯。而且德法之外,歐盟決策亦需顧及其餘成員國,亦令談判過程繁複,最終在中間落墨的方案,完全脫離了原先的構想,也討好不了任何人,此次歐盟委員會主席任命可見一斑。
一個月前,擁有逾五億人口的歐盟舉行了一次規模龐大的民主選舉。然而在此駕床疊屋的體制中,各國領袖的有形之手橫加干涉下,有多少當初的民意,在這些談判及政治交易中被中和消減呢?毋怪在此龐大擁腫的官僚制度下,指控歐盟獨裁,稱要還人民真正民主的疑歐民粹聲音會不減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