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暫復穩定 攪局者竟是「和平使者」?
蘇丹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今年4月遭推翻後,該國持續動盪,6月3日更發生軍方武力鎮壓示威者的一幕。可幸者,在非洲聯盟和部分西方國家斡旋下,軍政府與反對派重啟談判,並在上周五(7月5日)達成協議,同意於未來3年的過渡期內共享權力。蘇丹局勢如何發展,當下自難預料,但審視過往一段時間的情況,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內的若干區內國家醜態盡現,先是默許蘇丹軍方強硬對付示威者,勢色不對便「鼓勵」雙方對話,這種完全不顧道義的「現實政治」理應受到揭露和批判。
今次蘇丹示威始於去年12月,當時在連串民生問題的驅使下,示威者先是抗議,繼而要求執政近30年的巴希爾下台。這位總統2月頒布全國緊急狀態令,將各地方政府官員換成軍方及情報人員。4月初,局勢再度惡化,示威者無視緊急狀態令,再度上街。軍方隨後出現同情示威者之聲音,並發動政變推翻巴希爾政權。不過,嚐到權力滋味的軍方卻企圖獨攬大權,拒絕過渡至文人政府,以致政局陷於膠著狀態。因此,今次軍政府與反對派戲劇性達成權力分享協議,自然讓人慨嘆政治變化之快。
借得留意的是,蘇丹局勢峰迴路轉,其實離不開沙特、阿聯酋和埃及,特別是沙特的作用。
國際政治操作,總是離不開現實利益。自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沙特和阿聯酋運用資源優勢,支援區內軍事強人,包括協助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鞏固統治,以及鎮壓巴林起義。蘇丹獨裁者巴希爾下台後,沙特決定「加持」軍方、反對示威者,顯然基於擔憂大規模抗爭會不斷發酵,進而威脅本國統治的自利打算。另一方面,兩名蘇丹軍方領袖,亦即布爾漢(Abdel Fattah al-Burhan)和達哥盧(Mohamed Hamdan Dagalo),素來與沙特關係密切──兩人自2015年起率兵參與沙特針對胡塞武裝的也門戰爭,因此被利雅德視為「自己人」。
巴希爾倒台後不久,沙特和阿聯酋便向蘇丹軍方提供30億美元金援,目的不言而喻。今年5月底,達哥盧和布爾漢還進一步爭取上述國家的支持:前者會晤沙特王儲穆罕默德(Prince Mohammed bin Salman),後者則約見埃及總統塞西和阿聯酋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Zayed)。這些外交舉措讓蘇丹軍方更有「底氣」,以致即使與反對派談判破裂、甚至鎮壓示威者亦在所不惜。
然而,沙特畢竟懂得政治計算。一來,利雅德和蘇丹軍方走得太近,會令人覺得它為後者的暴力鎮壓開綠燈,這只會進一步削弱沙特本來就不算太好的形象;二來,蘇丹僵局持續下去,勢必削弱它對也門戰爭的投入,不利沙特與伊朗的角力。有見及此,沙特在繼續支持軍方的同時,不得不「調整」應對手法,靜悄悄地與西方一齊,呼籲以磋商手法解決爭端。
自從蘇丹爆發大規模示威以來,《衛報》和《紐約時報》等西方大報,紛紛譴責沙特、阿聯酋等國家摧毀阿拉伯世界的改革希望。事實確是如此。可是,在現治現實的邏輯下,這些自私的國家卻有份促成蘇丹軍政府與反對派達成權力分享協議,吊詭地讓當地局勢相對回復穩定。當初的攪局者,原來也是「和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