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政府陸續煞停爭議草案 公私合營實宜砍掉不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受修例風波影響,特區政府接連決定暫緩不同具爭議的政策草案,原定於年中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亦於近日宣佈暫延。政府決定放棄硬闖,無疑有助社會休養生息;但與此同時,政府必須認清暫緩草案惹來爭議的原因,正視社會的憂慮,而非敷衍了事、擇日再審,畢竟市民不能再忍受港府對其聲音充耳不聞,政府若執意投機取巧,必須付上政治代價。

毋庸置疑,政府因修例風波再陷入管治危機,遂連番決定暫緩推行具爭議的法案,包括在早前先後宣布放棄審議國歌法草案及押後處理「明日大嶼」撥款申請後,現在亦正式押後「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毫不意外,政府在修例風波上已引爆首枚政治炸彈,已再無本錢承受更多的民怨爆發;況且,林鄭月娥已成功超越歷屆特首,成為史上民望最低的行政長官,其管治威信幾乎可謂蕩然無存,根本再沒政治能量硬推爭議政策。

《逃犯條例》修訂方案近月引起軒然大波,激發萬人上街遊行,港府在處理手法上,亦反映了管治思維的弊病的不足。(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歸根究柢,目前政府施政癱瘓,固然受當下的政治氣候影響,但港府橫蠻粗暴的施政手腕才是問題癥結。觀乎重商輕民的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明日大嶼新核心區及土地共享計劃,這些林鄭設計的政策無一不引來強烈的公眾反對,惟林鄭卻竟一一無視社會回響,力排眾議地將議案呈上立法會審理。林鄭如以為自己能將種種法案付諸通過,要不是高估自己的政治能耐,就是低估社會對其剛愎自用的反抗。

以公私合營發展地產商農地為例,社會憂慮早已在土地大辯論時清晰反映,據顧問公司提交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報告,整場土地諮詢過程就公私合營共收到1,384個意見,分別有505個為正面意見,認為公私營合作可在公平及透明度的前提下進行,但亦有525個負面意見,認為公私營合作只會招致官商勾結與增加商家利潤,餘下的156個則關於其他的收回土地模式,可見公私營發展支持、反對參半,惟政府仍然執意起用,甚至早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出爐之先,已在去年施政報告提議推行「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港府明顯假借公眾諮詢支持已有政策立場,並踐踏眾多反對市民的聲音。

由特首林鄭月娥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十八個土地供應選項,以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私人農地便是其中一個短、中期供應。(吳鍾坤攝)

修例風波導致社會上下元氣大傷,暫緩惹火法案總算是從善如流。但如若政府只作取巧拖延,未能理解暫緩法案不甚可取之處,港府終究只是愚弄公眾,並未有從是次危機中汲取教訓。以公私合營為例,發展農地本來已具行之有效的機制,惟發展商感到無利可圖,加上囤積居奇並無成本,才會敢作閒置農地資源;如政府要鼓勵地產商發展農地,就須提供足夠吸引的誘因,否則地產商終究無動於衷,這已經有利益輸送之嫌,而官商合謀的例子班班可考,公眾對此公私合營不存信心,始終不無道理;況且,發展商囤地反倒能獲度身訂造的優惠,本就說不過去。

然而,更教社會憂慮的,即使有更合情理、更為可行的方法發展地產商農地時,甚至儘管未能盡數釋除公眾疑慮時,政府仍強推公私合營。「01觀點」已多次指出,政府要善用閒置農地,並建立長遠土地儲備,大規模動用《收回土地條例》直接收購發展商農地才是正道,這才是最具透明度,且最能避開捲入官商勾結嫌疑的做法。

林鄭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推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農地。(資料圖片)

社會再次撕裂已為事實,政府應聚焦改善民生,修補撕裂。但民生發展亦有其政治面向,港府如果仍忽視民意,其管治前景只會甚為堪虞。政府理應痛定思痛,敢於砍掉不具民意應受性的政策;諸如公私合營般的「惡法」,僅是暫緩處理根本無補於事,政府必須全面打消念頭,並改以研究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地產商的農地,方為從善如流,修補官民間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