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然懿居」反應熱烈 市建局何不增建資助房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據政府去年預測,房委會及房協五年內(2018/19至2022/23年度)只能興建約10.0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後政府《長遠房屋策略》的供應目標。上周一(10日)房委會舉行會議,委員兼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認為,政府要回應公營屋供應不足問題,應要求市建局把部分項目,轉為資助出售房屋,認為做法可令舊區翻新後變得平衡,令重建區域不會只有豪宅供應。
市建局成立至今只推出「煥然壹居」和「煥然懿居」作資助及港人首置項目房屋,其餘大部份是私人發展項目,上月主席蘇慶和公布未來五年不會興建資助出售房屋。不過,當局連年錄得財政盈餘,短期內理應有充足資源更積極推出資助房屋,如並加快樓宇更新。長遠而言,市建局應提供更多具質素而可負擔而具質素的資助房屋,並多管齊下覓地建屋,保障市民的住屋權。

成立18年只得兩資助房屋項目

市建局自2001年成立而來,大型重建項目均以私樓發展為主,目前只有兩個自行發展的資助房屋項目,局方曾在2016年推出「煥然壹居」,在484個單位中撥出338個住宅單位作資助房屋銷售。本月中首個港人首置上車盤「煥然懿居」450個單位亦開始讓買家揀樓,以市價六二折出售,售價介乎314萬至660萬港元,項目內所有單位可做九成按揭,買家五年內不能出租或轉售,至上周三,所有單位已經售罄。

不過,上月局方公布未來五年(至2023年)完成的19個重建項目中,共提供5,369個私人單位,除了「煥然懿居」會作為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外,其他項目落成後不會轉作資助房屋出售,而相關項目已與合作發展商簽訂發展協議作私營房屋,或作酒店、辦公室等用途。

至於政府早前邀請市建局重建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地段,局方曾指會考慮預留部分地段發展公營房屋。雖然本周二(18日)局方稱已初步挑選兩個合作社地段重建,共涉及37個合作社約600個單位,重建後估計可提供3,000個公私營單位,但公營房屋供應量仍是杯水車薪。

以市價六二折出售的「煥然懿居」,共提供450個單位,單位面積介乎約261呎至507呎,以市價六二折出售,售價介乎314萬至660萬元。(羅君豪攝)

去年盈餘120億 市建局應多建資助房屋

至於2023年後落成的項目,黃偉綸早前表示,以公營房屋形式推售單位,要考慮市建局定位的轉變對私營房屋供應及市建局財政自給模式的影響,又指在角色和工作範疇上,提供公營房屋應為房委會和房協的角色,市建局則為推動市區更新。

事實上,市建局自2004至2005已取得基本收支平衡,並於2008-09年的4000萬虧損一直累增至2016-17年度的226億,每年平均淨賺28億,2017/18年度更錄得約120億盈餘,是歷來最高,目前應有充足資源更積極地推出更多資助項目,卻連「首置上車盤」等較保守的資助項目亦無計劃推出。

再者,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發表網誌指,2046年樓齡70年私樓單位達32.6萬,差不多相當於2015年同齡樓宇單位數量的三百倍,即未來仍有不少潛在重建項目,市建局有盈利增長的空間。局方不應推卸責任,公營房屋供應作為整體標準,市建局手持土地,則同樣應配合供應目標與比例,目前社會對公營房屋有一定需求,房委會及房協降屋量亦落後長策目標,市建局不能置身事外。

局方應緊守其「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原則,以及「改善舊區居民生活環境」的宗旨,重建項目必須惠及居民,平衡舊區發展,只考慮經濟收益而全數供應私樓、豪宅,在規劃上分配分配不均或加劇城市士紳化,在加快推進重建項目發展的同時,應履行社會責任,增建優質公營房屋,以回應社會訴求。另外,煥然懿居以一人開放單位和一房單位為主,在未來資助單位的功能定位上,「01觀點」早已指出當局應考慮適合普遍家庭長期居住的房屋規格,增加二人單位、四人單位的供應量。

長遠而言,市建局宜脫離有錢賺盡的思維模式,因其不利市區規劃及整體房屋供應,而其樓宇復修、保育工作亦必然受成本效益所限制,政府應重新思考市建局的營運模式,助市區可持續發展。

目前新增公私營七三比只以新建樓宇單位數量計算,本地住屋需求遠不止於此,政府有必要多管齊下加快興建質量並重的公營房屋,市建局作為公營機構,在推動市區更新的同時,應更積極回應社會對公營房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