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年同行不能單靠委員會 政府不能再離地下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一(6月17日)特首林鄭月娥在禮賓府會見不同界別人士,當中包括不同學校議會及中小學校長代表,有與會校長引述,特首在會上承諾未來將更多與年輕人接觸,聽取意見,又在會上道歉,指會致力修補與年輕人的關係,認為未來的復修工作可由教育做起。
政府施政理應具前瞻性,考慮青少年所需,林鄭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曾提出各官方渠道諮詢青年意見,故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然而,本地青年面對的種種困境社會早已有目共睹,坊間亦已提出清晰訴求,故不少青年已經質疑官方委員會的成效,他們要求政府更應務實處理及面對市民需求,決心根治社會問題。

林鄭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政府會致力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相關的工作,讓年輕一代看到曙光。政府會以自薦計劃招募的青年加入不同決策局及部門轄下的諮詢委員會,目標是在本屆政府內把18至35歲的青年成員的整體比例提高至15%,又預留10億元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並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主持,以聽取青年人的意見,研究及討論青年人關注的政策議題。連同試行計劃,青年委員自薦計劃推出兩年已進行三輪招募,委員會網頁顯示其至今一共委任了35名委員,當中包括三名青年發展委員會成員,副主席劉鳴煒曾表明招募準則是「甚少公開發聲、知名度不高,但對社會事務有認識的青年」。

然而,除了青年發展委員會外,香港從來不乏其他性質的委員會,例如:電訊服務用戶及消費者諮詢委員會、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等等,這些委員會的公權力有限,根本難以對政策作出什麼重大影響。事實上,早於林鄭月娥發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之先,早有組織建議政府應成立青年議會,讓青年擁有參與制定政策的實權,政府卻未有為之。

政府說會致力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相關工作,但青年看學業、事業及置業仍未見曙光,而以往最熱衷議政、論政及參政一批青年卻正等候或已身在監獄。青年頻頻遭社會和政府「打臉」,該如何安身立命呢?(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其實,在未成立委員會之先,政府早應着手解決問題,因為香港的青年問題已經是明眼人皆見。事與願違,政府卻一直無所作為,林鄭月娥任內稱得上善政的青年政策寥寥可數。舉例來說,林鄭月娥在上任後,資助了入讀私立大學學位的大學生每年三萬元學費,但人所周知,私立學位的認受性不高,他們投身職場後,覓得好工的機會仍十分渺茫。至於青年住屋問題,曾蔭權出任特首時決定興建青年宿舍,直至今屆政府,項目才有望推出,惟數量只是滴水車薪,租金更加與市價掛勾,大有可能超出青年的負擔能力。

政府離地萬丈、不知民怨、不識民苦,早令青年人火冒三丈。更讓人覺得青年委員會只是架床疊屋。就算委員會能夠廣招賢能,由於官員如此離地,我們也不可能想像他們會廣納委員意見,最終社會只會繼續陷入空轉。

近年政府的表現已令大眾失望透頂,青年的生活及發展空間不斷收窄,面對房屋、就業、欠缺上流機會等困境,社會大眾有目共睹,問題在於政府有否正視青年的訴求。

社會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政府應讓青年參與決策,了解年輕一代所關注之事,建立互信,盡早規劃而非亡羊補牢,只在政策層面小修小補,社會衝突只會無日無之。青年政策與勞工、教育、經濟、家庭、政治制度等範疇聯繫,政府還需及早完善社會的民生政策,建立相互溝通的渠道,青年才會看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