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角力爭歐洲委員會主席 歐盟改革仍見漫長
擁13億人口,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度印度持續一個月的大選快將結束之際,另一場涉及五億人口的超國家選舉——歐盟議會選舉亦將在下周舉行。本來在此次選舉中最吸引眼球者,為原本決定在三月底脫歐的英國是否參與歐盟選舉。不過隨英國國內為脫歐協議僵持不下,脫歐限期一再延遲,英國亦仍須參與選舉。最新民調顯示,脫歐派領袖法拉奇(Nigel Farage)新成立的「脫歐黨」(Brexit Party)大幅領先兩大黨保守黨及工黨,更有在國內大選超越保守黨之勢,引起唐寧街強烈震盪。
至於在歐洲大陸,各國極右疑歐政黨目睹英國的脫歐亂局,紛紛放鬆對歐盟的攻撃,三年前至少歐盟各國有15個政黨主張在其國內舉行脫歐公投,今天不再復現。反而反歐盟最力的意大利聯盟黨領袖,去年在大選勝出後成為副總理及內政部長的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最新的競選口號,竟是「常識歐洲」(Common-sense Europe),稱要改造歐盟而非瓦解歐盟,要把歐盟成為一個重視國安、共同管理移民問題,並以「民族優先」的方式處理經濟問題。
而歐盟亦積極在選舉制度上改革,冀以增強歐盟的認受性。在此選舉前,歐洲議會已訂出一套新的「領前候選人」(Spitzenkandidat),讓歐洲政黨在大選前先選一名候選人,然後令在選舉贏出最多議席政黨的該名候選人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此類似是西敏宮式議會制的選舉制度,由勝出政黨的黨魁自動成為候任首相或總理如出一轍。
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早已聲言不再連任,因此同屬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在民調中領先的「領前候選人」韋伯(Manfred Weber)便成為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大熱。事實上這套「領前候選人」在上屆歐洲議會選舉經已試行。當時容克在人民黨黨內初選中勝出,成為委員會主席人選,而人民黨於大選中成為第一大黨,亦令容克最終經歷三個月磋商後,被歐洲理事會委任為委員會主席。
在此之前,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一直為各國政府磋商而產生。由於要平衡歐盟28國利益,當中談判甚為繁複,最終也出現了一些不知名但不會得失各國的技術官僚。容克雖然是人民黨捧出的候選人,但此前僅是小國盧森堡的首相,國際知名度不高,直至在英國脫歐談判中與文翠珊頻頻交手,方得媒體的廣泛報導。現時的「領前候選人」制度,令歐盟委員會主席候選人在競選時已經可以爭取曝光,提升知名度,又可與其他候選人同場辯論,闡述其政見,趁此與選民接觸,以擺脫歐盟一直予人官僚離地之印象。
另外以歐洲議會來說,各國政黨因其意識形態,各自組成跨歐洲政黨,要擺平黨內有黨可導致的爭拗卻絲毫不易。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治下,本屬歐洲人民黨的青年民主黨(Fidesz)愈趨右傾,月前青年民主黨在全國宣傳,指歐盟的開放移民政策由猶太富商索羅斯(George Soros)幕後操縱,宣傳單張便印有容克照片。此反猶反歐盟的陰謀論引起人民黨強烈反彈,最終大選前夕凍結青年民主黨的會籍。
除了黨中有黨所引起的內部矛盾外,歐盟制度架構重疊,職權不清亦為一大問題。歐盟行政機關主要分為歐洲委員會及歐洲理事會,兩會皆有一名主席。歐洲委員會主席容克,在「領前候選人」的新制度下,開始確立為類似「歐盟總理」的角色,而曾任波蘭總理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則類近「歐盟總統」。然而於《里斯本條約》下,歐盟既非類似法國的總統制國家,又非類似德國的議會制國家,委員會及理事會主席之間職權並未有完全的分工,此前在巴羅佐(José Manuel Barroso)及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分掌委員會及理事會時期,便出現過職能上的競爭。
在「領前候選人」進一步確立下,無疑能增強歐洲委員會主席的認受性,然而在歐盟超國家體制下,無論是「歐盟總理」還是「歐盟總統」,亦難免受德法等大國之掣肘。此次人民黨雖推出本為德國基社盟成員,有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撐腰的韋伯作「領前候選人」,法國總統馬克龍為首的其他成員國卻唱反調,稱不認同有必要緊跟此套制度。就算下周五億歐盟公民果真選出了人民黨,韋伯要順利當上委員會主席,似乎仍要建制內部經歷一番漫長的討價還價。如此繁複的官僚體系,正是歐盟長期惹人詬病之主因。
其實歐盟匯集了28個民風不同,經濟發展各異的國家意志,各國七嘴八舌,每每要經歷漫長時間達成共識實屬正常。然而各國疑歐民粹主義之崛起,英國脫歐之重擊,都迫使歐盟改革其複雜臃腫之架構,擺脫其離地官僚的形象,定立出更快更有效率達成共識之制度。其實一個現代歐洲超級國家,畢竟是破天荒的宏大藍圖。不過當初歐洲人民在二戰的虛墟中重建其家園,走到了今天歐盟的規模,亦是得來不易。歐洲一體化的前路雖是漫長而艱難的,卻沒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