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建人造草七人場不足取 復興香港足球只須稍動腦筋
上周三(3月27日),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在回應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時,披露一些與康文署轄下足球場有關的資料,包括七人場和十一人場的數目、尺寸,以及在2018年的使用率等,但在問答中並未提及五人場。
現時一般「街場」都是七人場,頗受公眾歡迎,這些球場以石地興建,開放時間長,公眾不需預訂便可使用。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康文署近年來大舉興建七人人造草足球場,其既不能滿足專業訓練要求,也限制了球場供公眾使用的時數。我們認為,當局在善用部分現行的七人場之餘,亦應考慮把另一部分七人場改建為五人場,同時適量設立更多十一人場(第三代人造草),這樣才對本地足球發展有利。
根據民政事務局的數據,康文署轄下最少有21個草地七人場(包括天然草地和人造草地球場)。這些球場為「波友」提供競技場所,原則上無可厚非。然而,正如陳沛然在去年8月一篇文章中指出,新建的七人人造草地球場四面圍欄,有管理員當值,用家必須預約和付錢,還要自行購買釘鞋,基層市民未必能夠負擔。如果把這些草地球場變身為硬地場,讓足球愛好者在無須預約下,穿著「白飯魚」踢球,似乎更能推廣足球。
必須注意,七人足球不設正式國際級賽事,這點與五人足球和十一人足球不同。因此保留過多、甚至增建人造草七人場,既不划算,亦不符合本地足球的發展策略。2014年,香港足總發表題為《力爭上游──萬眾一心》的文件,為2015至2020年度的本港足球發展訂下策略方案。在上述文件中,足總把五人足球視作「扭轉局勢元素」,形容它是「足球初學者的一個極佳切入點」,有助「發展良好的控球技術、敏銳的觸覺和空間概念」。
平情而論,當局對發展五人足球並非沒有承擔。例如在2013年,足總運用政府撥款,聘請一名專責發展五人足球的經理,而五人足球聯賽亦在2013至2014年成立。問題是,香港是否有足夠硬件,配合發展五人足球的宏圖呢?根據官方數據,康文署轄下的十一人場在2018年有61個,五人場在2017年則多達72個,看似相當理想,實情是在這些五人場當中,只有17個符合國際足協國際性比賽標準。
其實只要動動腦筋,問題便可克服:按照規劃署的標準,七人場最小尺寸為61.26米x 36.57米;而根據國際足協的標準,五人場最小尺寸為38米x 20米。七人場用地,顯然足夠改建為兩個標準五人場。值得一提的是,只要這個建議獲得採納,受惠人數將會更多,因為一個七人場同時只能容納14人參賽,兩個五人場卻可有20人上陣,益效更為明顯。當然,這裏指的是要付場租才可使用的人造草七人場,而非較受大眾歡迎的石地七人足球場。
另一方面,港府亦須設立更多鋪設第三代人造草的足球場,特別是十一人場。早在2007年2月,政府便承認第三代人造草「符合國際足協人造草地足球場的標準」,而且「十分適合足球運動」。當局有這種「覺悟」,自然值得讚許,可惜在具體執行上仍有不足。「01觀點」綜合康文署的公開資料,發現截至2018年,本港的十一人人造草球場只有26個,這與「把更多現有足球場改建為第三代人造草球場」的目標多少有所違背。
因應立法會於 2008 年 6 月通過「推動本地足球發展」 動議,民政事務局委聘顧問進行研究,檢討本港足球發展的情 況。顧問的其中一項建議是增加人造草球場的數目以大幅增加 足球場設施的供應,目標是在五年內把第三代人造草球場的數 目由 11 個增加至 34 個。有關建議在 2010 年 3 月 17 日的立法 會民政事務委員會討論並獲得接納。康文署遂計劃把更多現有足球場改建為第三代人造草球場。(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文件,2015 年 11 月)
總括而言,在《力爭上游──萬眾一心》這份文件內,足總強調五人足球應與十一人足球的發展互相協調,「為十一人足球培養優良的球員」。可惜的是,當局理念雖佳,但承擔不足,以致本地足球遲遲無法復興。倘若當局繼續磋跎,拒絕展現對足球事業的魄力,那麼香港的國際排名,永遠只能仍然徘徊在大約140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