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與其派2000元 何不上調「職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預算案周三(27日)公布前夕,政圈盛傳當局可能延續去年的做法,向低收入家庭學生一次過發放2,000元津貼,預計會有30萬人受惠,涉及大約6億元。政府有意幫助貧困學生,值得肯定,可惜方法不正確。我們認為「派錢」在舒緩貧困問題上難有持續效應,只是麻痹社會痛感,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待遇,包括改革「在職家庭生活津貼」(職津)。

到目前為止,外界仍然無法確定政府會否派錢,或如何派錢。對於向全港學生發放一次性2,000元津貼的報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中表示「只是傳聞」。《香港01》早前引述消息人士,由於上述建議涉及多項技術性問題,可能重演早前派發4,000元時的亂象,當局因此未必會向全港學生派錢。

據了解,政府可能沿用去年做法,針對性地向低收入家庭學生發放2,000元津貼。去年,有關措施經由學資處以銀行自動轉賬的方式,向合資格領取學資處須經入息審查學生資助的學生發放津貼,惠及幼稚園學童、中小學及大專生。倘若政府採納上述方法派錢,它便無須另外進行登記程序,省掉行政程序和費用。

對於消息指《財政預算案》會向全港學生派2000元,陳茂波形容「只是傳聞」。(黃偉倫攝)

必須指出,每當政府可能派錢的消息傳出,許多人只會關注誰受惠、派多少錢,很少探討「派錢」本身是否適合,反映社會各界在參與有關討論時,其實已在不知不覺間跌入當局設定的議程當中,一些更有意義的角度卻備受忽視。當然,對貧窮學生來說,「天降橫財」畢竟有勝於無,但我們認為,這種資助手法只是盡一時之快,無法帶來實質改變。

若要提升低收入家庭的待遇,關鍵不是「派錢」,而是改革「職津」。政府原先透過「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資助有需要人士,唯成效不彰──去年2月9日,社區組織協會(社協)曾就「低津」改革,向立法會致送意見書,指出即使在領取「低津」後,約75%申請住戶的收入仍然低於貧窮線,而申領「低津」後未能脫貧的兒童人數,亦佔總受助兒童人數逾七成。

「低津」和後來的「職津」,均是為了舒緩在職貧窮家庭面對的壓力。(資料圖片)

去年4月起,港府開始實施改良版「職津」,希望透過增加資助金額、簡化申請手續,以及擴展支援對象至一人住戶等方式,幫助更多有需要人士。問題是,正如《01周報》社論所指,「低津」金額的基數低,增加的金額有限,難以大幅舒緩貧窮問題。而事實上,根據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去年10月底公布的調查,縱使許多「職津」申領者認同津貼有幫助,但仍有逾六成受訪家庭被迫以津貼補貼租金,很難有效改善生活。有見及此,政府有必要進一步改革「職津」,以滅貧為目標,上調資助金額至合適水平,讓迫切需要援助的家庭過上體面的生活。

倘若政府如報道所指,向有需要的學生發放2,000元津貼,肯定可博得不少掌聲。但必須指出,政府選擇一次過派錢,而非改革「職津」制度,全因前者不會導致經常性開支增加,反映當局對基層的承擔始終不足。我們一直認為,港府坐擁龐大儲備,條件極為優厚,與其像放煙花一樣,一次過「豪派」2,000元,何不拿出魄力,切切實實改善福利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