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發展機不可失 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央在2月18日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引起香港各界廣泛議論,部分本土派人士的偏激言論固然可以一笑置之,但連溫和泛民都對大灣區建設心存誤解,實在令人扼腕。我們認為,只要處理得宜,香港在融入大灣區的過程中仍有不少重大機遇──不單有助香港經濟轉型,亦可有效舒緩民生問題。

《綱要》出台後,泛民政客議論紛紛,唯部分言論充滿偏見。例如,專業議政莫乃光在媒體上發表題為「小心融入大灣反被溶」的文章,形容大灣區是「習近平政治面子工程」,批評昔日與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大都會爭長短的香港,今日竟然要跟廣州、深圳、澳門相同並論;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批評特區政府願意「被規劃」,甘於做「跟班」、「阿四」,擔心香港長遠而言難以成為具競爭力的城市;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則認為,香港的獨特地位可能被削弱,憂慮香港的一制可能在融合過程中逐漸被犧牲。

莫乃光形容,大灣區戰略是「習近平的政治面子工程」。(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最近「移交逃犯」、國歌法之類的爭議,加劇部分港人對內地的戒心,在這個背景下,泛民議員對《綱要》持批判態度、特別緊張香港的前程,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作為負責任的政治人物,除了批評,還應提出建議。倘若他們覺得香港融入大灣區是不妥的,理應提出一套更佳的方案,向全社會闡明,香港應該走什麼路、香港的發展願景應該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他們的方案比《綱要》更適合香港。重彈「中港有別」的老調、一味訴諸恐懼,似乎並不理性。

必須指出,中央絲毫沒有輕視香港重要性。單從統計數據來看,「香港」二字在《綱要》中出現了97次,比澳門(89次)、廣州(39次)和深圳(38次)為多,這說明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上仍可發揮重要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香港的數次,遠較澳門、廣州和深圳為多,足證香港的地位。圖為深圳和香港邊界。(資料圖片)

具體來說,《綱要》所提的措施都可以「為香港所用」,例如「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助開拓本港的金融、專業領域;而「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等舉措,亦可舒緩本港年輕人難以上流的問題。雖然上述措施的細節仍然有待兩地政府磋商,但大方向是清晰的──為香港開拓空間,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泛民議員與其擔心香港的地位被削弱,泛論《綱要》帶來的「政治影響」,倒不如藉着文件出台之機,思考如何鞏固並強化香港現有的優勢,同時鞭策政府,迫使它借助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推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着力在本地拓展高價值產業與創造相關職位,協助香港走出經濟結構過度單一、支柱產業競爭力下降的困局。只有這樣,香港才可避免繼續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