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藥劑師角色 動了誰的奶酪?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目前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供不應求有目共睹,而加強基層醫療是減輕後續治療的財政、人力負擔的有效途徑。比如,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醫療體系研究報告引述本地數據指,現時約一半入住公立醫院個案本應可避免,且每投資一港元於社康護理,即可減省8.4元急症護理開支。在本港公營醫生已經不堪重荷的情況下,想要做好基層預防醫療,則必須充分發揮其他醫護專業角色的作用。藥劑師作為藥物治療的專業人士則是不可忽視的群體。

根據《香港藥學會2018年度施政報告建議書》的提議,政府可以增加藥劑師作為長者醫療券的服務提供者,以加強基層醫療防禦。目前原本讓長者用於基層預防的醫療券大部分被用於配置昂貴的眼鏡或是補健中藥材,失去了政策為後續治療減輕負擔的原意。2018年進行的「基層長者醫療券使用狀況調查」,59%受訪基層長者認為曾因用醫療券被收取不合理費用,同時有9%受訪者表示曾覺得因為使用醫療券,而被進行不必要的醫療服務或被推銷非醫療商品。在2016年,更只有11%的醫療券交易是屬於預防性護理。

此情此景,若長者能夠選擇以醫療券購買藥劑師的專業服務,一來較易保障長者的權益,二來可以分流後續醫療負擔。藥劑師可以透過醫療券為長者提供健康監察和非傳染病的基本篩查服務,加強預防性醫療。這些服務具體可包括量度血糖、血脂、體重等以進行疾病風險評估、長期病的治療監察,制定個人化健康計劃以及按需要和病人意願建議購買所需醫療儀器和服務等。同時,藥劑師可以發揮專業所長,透過醫療券提供藥物管理諮詢服務。比如改善藥物依從性、為病人制定自我疾病管理方案、辨識藥物相關問題、以及經諮詢讓病人用醫療券按處方配藥等。

「藥物依從性」:藥物依從性是指接受、同意並正確地貫徹治療方案。低依從性直接導致治療效果的降低和醫療費用的攀升,嚴重影響生存質量。改善依從性不單可以獲得顯著的經濟回報,也大幅度減少了潛在的致命健康風險。
資料來源: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資料、世界衛生組織報告

而上述的基層醫療服務,長遠看來不應只局限於提供給長者醫療券使用者,更應系統性地規劃為各區基層醫療的經常性服務。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其中牽涉到社區康健中心的建立配合、藥劑師服務規管、收費等多方面事務。但提升藥劑師在社區基層醫療的角色,絕對是政府應慎重考慮、努力發展的方向,以加強預防性醫療,從根源上改變負擔沉重的以治療為主的醫療體系。

同時,發揮藥劑師在安老服務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值得推動的方向。安老服務作為基層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質素參差不齊,諸如錯派藥物、服藥時間不當、藥物與食物相沖等事故並不罕見。欠妥的安老服務會增長長者不必要的入院治療,加重醫療負擔。因此長遠而言,政府應設立為安老院聘請全職駐院藥劑師的目標。駐院藥劑師負責監督及直接提供藥物審核、管理、教育、跟進院舍的藥物儲存及派藥等,為院舍職員進行培訓及為有需要長者提供詳盡藥物諮詢服務,提高其用藥依從性及對自身健康的管理等。進而減少長者因照顧不當而入院治療的機會。

在平衡公、私營協作方面,藥劑師也是重要角色之一,可幫助提高醫療效率和質素。香港藥學會建議發展藥劑服務公私營計劃,讓病人可將公立醫院藥單拿到社區藥房配藥,並由藥劑師提供專業藥物輔導。又或是將覆診期較長的病人分流到社區,由社區藥劑師跟進提供藥物諮詢及覆配服務。如此一來,病人可以減少輪候時間,公立醫院藥房可以減少壓力,整體藥劑服務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當藥劑師在社區藥房的角色得到充分發揮,更加可以與社區居民建立關係,促進社區持續關顧;以及促進公私營界別的藥劑師及醫護人員的溝通,令病人的藥物治療能得到更全面的關顧。

總體看來,藥劑師在醫療體系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藥劑師職能的充分發揮可以加強基層醫療(讓長者醫療券的使用更合效益、改善安老服務等),減少後續治療的財政、人力負擔。具體而言,更有可能使長者醫療券的使用更合效益。同時,還能提升醫療中藥物治療的效率,無論是對服務的接受者(患者),還是服務的提供者(不堪重荷的公立醫院藥房)都有極大的益處。因此,積極推動藥劑師職能發揮,甚至積極考慮、規劃醫藥分家的可能性,都是醫改目標中,政府應努力的方向。

然而現實中,大部分藥劑師的職能卻一直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醫藥分家議題更是被專業界別不斷抨擊。香港醫學界多年來均以民意為擋箭牌,強調民意調查「清楚表明一般市民目前並不接受『醫藥分家』的概念」,但卻忽略了這樣的民意很可能是在民眾沒有充分背景了解下作出的選擇。醫學會又提出醫藥分家只會增加市民在醫療藥物上的開支。且不說現時學界對此仍未達成絕對共識,僅看醫藥不分家的情況下,部分醫生透過銷售藥物牟取暴利,或隨便開出處方抗生素及精神科藥物的情況也同樣存在。

更讓人失望的是政府在此議題上的被動、軟弱。政府預先採納主流醫學界的立場,擔心醫藥分家會導致藥物的價格上升和増加市民負擔,鮮有積極舉措。且不論前文所述的醫學界的論點是否完全站得住腳,就單論低估藥劑師職能而造成的公帑的浪費,政府是否認真反思過?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網上資料,2015/16 年度與醫學及衛生有關的學科課程的「平均學生單位成本」為每年港幣266,000元;即使減去學生所支付的42,100元學費和不計入其他的助學金和貸款,納税人仍要為每名學生每年支付223,900元。因此,若以醫學及衛生課程的平均投入計算,每名藥劑學學士合共四年的大學培訓中,需花費895,600港幣的公帑,投入著實不低。最後大部分的藥劑學士卻只能服務於萬寧、屈居屈臣氏藥房,不能充分發揮職能,這又何嘗不是對這些藥劑師人生的浪費,對公帑的浪費,又何嘗不是公立醫院苦苦輪候病人的損失?

更可悲的是,放眼望去香港醫療體系中專業職能被低估的又何止藥劑師?還有經多年專業訓練的視光師、放射技師等等。在苦苦叫喊專業人士不足的醫療矛盾中,政府應積極考慮如何發揮、調動藥劑師及其他醫護專業群體的職能,調整如今單一、以治療為主、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

【長者醫療券】長者花4千元購名牌眼鏡 視光師:要知用得其所

舒緩「醫生荒」治標更應治本 建立第三間醫學院刻不容緩?

防勝於治 加強流感防疫教育勢在必行

【濫用抗生素】預防超級惡菌爆發 喉嚨痛應避免服過量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