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全靠老師? 職專教育未完善 青年難展所長
教育局由2014/15學年開始,為每所開設高中課程的公營及直資中學提供每年約50萬的經常性現金津貼,更分別在2014、2015 及 2016 年的《施政報告》提及促進學校加強統籌及推動生涯規劃。據教育局文件,生涯規劃教育涵蓋三個主要元素,分別為自我認識與發展、事業探索及生涯規劃與管理。
對於一些打算升讀大學的學生來說,就業不是的他們需要迫切思考的問題,藉生涯規劃為他們提供指引,的確有一些幫助。但對於難以達到入讀大學成績最低要求的學生來說,在中學畢業後,他們便要投身職場,又或是接受職業訓練,生涯規劃實屬迫切,流於紙上談兵的課程對他們的幫助不大。就此,政府應復興職專教育,助他們為投身職場做好準備。
生涯規劃評價一般
政府的經常性現金津貼目的之一是「提升負責生涯規劃教育團隊的能量」,局方亦傾向以全校參與的模式實行,並將政策推行的主要責任歸於校本管理。2016/17學年起,教育局鼓勵學校將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該學年即約有三分之一的公營中學將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提供合共165個常額教席,教育局的調查亦顯示,九成學校將津貼用於增聘教師及教學助理,又指大部分學校使用餘款,即少於兩成的津貼,採購校本服務、購買參考資料及資助學生參與活動。
《中學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指引》:有效的生涯規劃教育的要素是教師必須意識到作為「 具影響力的成年人 」, 他們扮演着指導學生認識自我的角色,以及隨時支援學生從認識自我中肯定自我及發揮潛能。
雖然政策的出發點及願景值得鼓勵,政府亦投放了不少資金,但生涯規劃的成效似乎仍不如預期。青年創研庫於2018年11至12月期間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青年對於現行生涯規劃教育的整體評價僅屬中等,平均分為6.01分(10分為非常滿意),與教育局2017年調查所指的「學生給予好評」存在一定差距。受訪老師亦反映,教師在講述出路時偏重升學。由是觀之,現行生涯規劃教育對希望盡早投身職場的學生效用不大。
及早準備還欠職專教育
歸根究柢,目前教育制度只以學術成績為單一標準,令大部分學童欠缺想像及發掘學術以外其他可能性的動力,實屬問題關鍵。尤其對於不適合在文法學校學習的學生而言,即使清楚學術非其強項,往往難以及早跳出學術框框及升學模式,只能在制度下屢受打擊,亦欠缺機會發展其它技能為未來作準備或創造自身價值。事實上,他們職業發展的障礙並非增加資源促進生涯規劃就能解決,主流制度耽誤了學生開展合乎自身興趣及能力的專業,規劃流於紙上談兵。
現時大部分學生須在完成初中後需按其興趣及能力選科,理應是合適的時機考慮個人前景,但課程的選擇有限,學術以外的職業技能只屬乙類應用學習或其他學習經歷,未得到充分認可。要讓學生發展所長,當局應考慮提供更多目前新高中課程以外、職業技能為主的課程,「01倡議」早已指出,政府應積極考慮復興「職業訓練高中課程」,為學生作高中分流,完善教育制度,及早為學生作好裝備。
當然,政府仍需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新興產業,為年青人創造合適的就業前景,加強家長及學生的信心,改變社會風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當局應檢討目前生涯規劃計劃的成效,訂定以人為本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