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離正常化仍遠 按揭成數不宜放寬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2月27日公布《財政預算案》,近日不只一次提及要研究放寬按揭成數,幫助有供款能力但首期不足的上車客置業。
毋庸置疑,協助市民有安穩居所是政府的任務,但與此同時,它亦要避免樓市過熱、樓價偏離正常水平,否則可能陷置業港人於險境。在兩者不可偏廢的大前提下,放寬按揭成數須慎重為之,不能輕率行事。
財爺陳茂波周日(1月6日)在網誌指出,按揭比例較緊,令市民即使有能力供款,卻因首期不足而未能置業安居。他認為,政府可以考慮「在不致令樓市『火上加油』、不影響銀行體系風險的前提下」,研究幫助有能力供款但首期不足的上車客,「還可以讓買家有更多在二手市場選購單位的機會」。
在草擬財政預算案時期,司長提出這一說法,或是想在市場試水溫,了解社會對於放寬按揭成數的看法。不令人意外的是,部分親商界議員隨即附和,例如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鍾國斌指出,政府早就應該放寛按揭成數,並謂相信當局已壓抑住宅炒風。他認為目前不少人因為經濟能力有限,而要父母出手代為擔保置業,鍾國斌建議放寛這類買家的樓宇按揭成數。
樓市調整不一定持續下行
固然,香港樓市近來稍呈跌勢。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在去年底連跌13周,累計下跌6.55%,反映樓市降溫。但第一,即使樓價平穩發展甚或掉頭向下,也不代表香港樓市回復正常水平,不少樓盤成交的呎價動輒兩萬港元,遠非一般市民能夠負擔,他日樓價大跌,此刻上車的市民只會恨錯難返;第二,13周跌勢很可能只是技術調整,踏入2019年,中原三大指數已經轉跌為升,儘管升幅輕微,但已反映房屋市場的複雜性。
由此可見,若然因為一時三刻的調整,而聲稱樓市已經回復正常或炒風不再,可能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正如陳茂波亦自言,必須考慮樓價變化、成交量、未來供應量等四項因素,才能判斷是否適合放寬按揭成數。
調控政策須慎防「托市」
從理念而言,過去幾年香港樓市升溫,令置業成本愈見增加,在市場邏輯主導之下,買家亦往往迫於時勢,以過高價位買入單位。面對如此風高浪急的環境,政府理應助市民保持清醒,而非利用政策吸引市民入市。官員應該負起社會責任,引導置業需求,而按揭成數恰恰能測試市民的承擔能力,讓他們量力而為。貿然放寬,可能會增加市民購買不合理價格物業的動機,令未宜置業的市民入市,最終與協助市民的目標背道而馳。
更重要的是,政府以至社會一直過於強調置業的必要,進一步鞏固這種買樓迷思。但事實上,安居樂業與置業本來是兩個概念,在一個健康的社會,私人物業市場和公營房屋應該並駕齊驅,各自滿足不同需要。所以,按揭成數的決定必須與宏觀房屋政策一併考慮,在協助上車客入市以外,必須同時增建公營資助房屋,重新確認適足居住是一項基本權利,有系統地令樓價有回到合理水平。
說到底,「上車難」只不過是房屋問題的一個表象,一邊調控樓市,一邊在樓價高企之際助市民「上車」,很可能只是病急亂投醫。這樣既不能根治問題,更會帶來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