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甚麼,你也是英國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脫歐如鬧劇。鬧了兩年,無甚進展,首相文翠珊還險些弄丟相位。外人看在眼裏,莫不咧嘴而笑。
然而,行外看熱鬧,行內看門道。英倫島人進退維谷,豈是他們獨有的困境?脫歐所面對的,實乃全球共遇的難題。

12月12日晚上,英國首相文翠珊在官邸外發言。(美聯社)

「這是漫長而不容易的一天,但最終,我樂見同袍透過今晚的投票支持我。」英國時間星期三(12月12日)晚,首相文翠珊獲知通過保守黨信任動議後,在唐寧街十號門外矢言會帶領英國完成脫歐。

能夠保住相位,部分是因為她許下承諾,在2022年不會領導保守黨拼大選。換言之,她以只做一屆首相來換取黨友信任。這個決定,既展現她欲以「脫歐首相」留名歷史之心,亦反映出她明白脫歐之難,代價非輕。

英國首相文翠珊通過國會信任動議後,12月13日赴歐盟出席峰會,爭取北愛爾蘭邊境安排的保障。(美聯社)

保守黨受困歐盟多年

眾所周知,英國最近三任保守黨首相下台,都是因為弄不好與歐盟的關係。強如鐵娘子戴卓爾夫人不惜獨排眾議,堅持與歐盟保持距離,外相賀維不忿而別,觸發戴卓爾夫人下台,震驚英外。接任的馬卓安未能平息黨內親歐和疑歐派的分歧,97大選遭貝理雅擊潰。卡梅倫押下重注舉行公投,原以為可一勞永逸地擺平疑歐呼聲,結果卻是豪賭失敗。

文翠珊甫上任,已深明脫歐談判艱鉅,特別是北愛爾蘭與愛爾蘭的邊境安排。這個不可能任務,由談判之始到結束之時,從來沒有一個面面俱圓的解決方案。文翠珊與歐盟達成的協議,也只是將它留待脫歐生效後的過渡期再算。

工黨領袖郝爾彬多次指出,首相文翠珊若無法收拾脫歐亂局,應該讓出相位。(路透社)

經濟全球化的三難理論

脫歐悍將約翰遜等人一直表示,只要國會可能不通過脫歐方案,文翠珊談判時就有更大的籌碼,迫使歐盟讓步。這種策略在談判角度或許有其道理,卻忽視了這不全是歐盟讓步與否的問題,而是英國必須有所取捨,不可能甚麼都要。正如哈佛經濟學家Dani Rodrik的「三難理論」,在全球化之下,經濟融合、國家主權和民主政治只能三擇其二,不可能三者兼得。在脫歐的問題中,英國亦須在經貿關係、國家主權和民主政治中放棄一個。

從上圖可見,英國若要離開歐盟,就只能考慮要商貿利益,還是更大的政策主導權。選擇前者的話,則是所謂的挪威模式,加入歐洲經濟區,但得要接受貨物、資金、服務及人口自由流動;選擇後者的話,即是所謂的硬脫歐,放棄歐洲市場。若想兩者兼得,就要考慮二次公投。

如何取捨,可以有不同意見,這在多元社會原屬正常。文翠珊去年貿然重選國會,令她失去果斷抉擇所需要的政治基礎,與人無尤。惟部分政客卻聲言要魚與熊掌兼得,則顯得不負責任。例如前外相約翰遜聲稱,既要擁有蛋糕,又要吃下蛋糕,正好表現出他不切實際,「蛋糕主義」(cakeism)更成為英國版的「魚與熊掌」。

英國前外相約翰遜出席BBC節目,批評首相文翠珊的脫歐協議不夠好。(路透社)

英國的三難抉擇,不但其他歐盟成員國正在面對,並引發右翼民粹政治興起,世界各國亦得回應這個難題。特朗普的興起,可見不少美國人高舉國家主權或其他民主政治的訴求,放棄經濟進一步融合,寧取保護主義。這種三難抉擇,香港人未必感受到,但或許這只因香港社會過於深信全球化自由經濟,忽略了其他民主政治的合理期望,以至勞工權益、本土經濟等被犧牲,香港人都不痛不癢。

透過英國脫歐的個案,所有的政治領袖都必須認清全球化的宏觀格局,以及當中必要面對的取捨。唯有如此,才能務實為社會尋找最大公約數,並以民主原則作出大多數人接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