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意料之外」的佔領審訊 折射歷史偶然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某個意義上,「佔領中環」從來沒有發生。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的劇本雖有綵排,卻沒有依時、按地、照計劃演出。甚至乎,那場浩浩蕩蕩的佔領運動,亦不完全由學生或社運領袖指揮。
連日來的佔領者審訊,不少人提及事態發展乃「意料之外」,仿佛在提醒香港人歷史的偶然性,非誰能掌握的規律。

佔中九子被控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等罪,近日在法院審理。陳健民在庭上指出,除了開始日期提早及地點改變外,佔領運動的組織方法和參與者組成也異於原初計劃。佔中三子原意是播放平靜音樂,鼓勵禪修,並預算參加者是曾簽署意向書的3,000人。惟最終參與學生拒絕坐着被捕,寧動員守住「要塞」,參加人數亦遠超10,000人 。

連日審訊可見,佔領發起人原以為能掌握運動發展,後來才發現並不可能。部分人的態度較為衝動,希望行動升級;部分人不聽指示,拒絕退場。不但三子號召能力不夠,連學生領袖亦不見得能控制局面。大眾記憶猶新的是,「拆大台」是很多佔領者的口號,不少人甚至自發到旺角和銅鑼灣佔領街道,以示不聽金鐘的指揮。

始料不及,並非說項之詞;佔領九子的刑事責任,法庭自會作出裁決。然而,香港社會若不從中累積智慧,只會令這場運動白費。

「佔中三子」(從左至右)朱耀明、戴耀廷和陳健民。(資料圖片)

佔中運動錯估形勢

佔領運動之所以不如人意,因為發起人有很多想當然耳的假設。由民間商討日到預演,莫不假定參加者溫和而理性,亦沒有全盤考慮其他可能,例如大批市民加入、警方不作為等。以結果回看,足見發起人錯估民情,亦誤判了政府取態。後來的自決和港獨風潮,及政府連番出手,更是數之不盡的「意料不及」。

某個角度看,可以說他們缺乏遠見。但想深一層,根本沒有人能具備這種遠見,畢竟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人類的選擇。只有上帝,才可能預知亞當和夏娃會吃下果子;凡人如你我,永遠都沒有這種能力。我們的社會科學推論,以統計學模型或科學方法,只能嘗試解釋過去和預測將來,而不一定準確。

控方所呈影片,見戴耀廷在9月28日凌晨正式宣佈「佔領中環正式啟動」。(林樂兒攝)

社會領袖需視野及識見

把握未知,或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所以我們或多或少,也相信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例如期待無產階級會團結起來,或認同自由民主將是歷史的終結,不一而足。惟如斯欲望,亦令我們忘卻自身的局限,低估人類歷史的偶然性。

事實上,政治理論多以理性選擇為基礎,忽略人類感情用事的一面。再多的推算,計劃都可能趕不上變化。而且,從博弈理論角度看,每個人的選擇都受其他人的選擇影響。社會運動牽涉層面之多,示威者、領袖、政府官員等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其他人的選擇,從而改變事態發展、改寫歷史。

但「世事難料」並非藉口,讓我們訴諸虛無主義,甚麼都不做。相反,社會要考慮及認知的是比以往更多,包括認知自己的不知。站在歷史面前,人人都得謙卑承認,前方軌跡不限於一兩種。所以,我們要有保守的心態,提防如意算盤也會有走樣的危機;但與此同時,我們亦有樂觀的理由,在局限之中仍然不排除其他出路。意欲帶領社會前行的領袖和從政者,更須時常自我反詰;過於自信,或會辜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