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養海豚可助推廣保育? 海洋公園人工繁殖圈養海豚後代作表演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海洋公園萬豪酒店上月開始試業,並推出四款酒店套票及優惠,「約會動物套票」的住客可參加近距離接觸水豚、企鵝和大熊貓等項目。當動物體驗成為商業套票推銷的一部分,圈養動物是生態保育的教育,還是提供娛樂服務?
海洋公園指海豚表演及互動節目可啟發及教育公眾環境保育的重要性。然而,圈養海豚的生態保育成效理據不足,亦犧牲海豚的自由。海豚是有自我意識的高智慧生物,並需廣闊的活動範圍,圈養將影響其身心的自然發展,海洋公園宜停止引入及人工繁殖圈養海豚,逐步淘汰海豚表演。

每日四場的「海洋奇遇」表演約長達20分鐘。(海洋公園網頁圖片)

海豚被指派當大使 保育成效成疑

海洋公園提供每日四場「海洋奇遇」表演,以及每星期六天的「豚聚一刻」和「約會海豚」互動項目,指海豚是重要的保育大使,一直協助海洋公園實踐使命,啟發及教育公眾有關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對於有環團指保育目標是公關伎倆,公園曾引述海洋哺乳動物公園和水族館聯盟(AMMPA)在201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指遊園有助提升受訪者作出實際保育行動來保護環境的意欲。

不過,該研究由有關行業的聯盟發起,公信力成疑,海洋公園未有研究數據證實圈養海豚的方式能讓人長期投入生態保育,一般遊客抱持娛樂心態入場,並未明白海豚背後的生活,社會仍需研究圈養海豚的保育教育成效,否則公園只是不斷上演為機構賺錢的水上馬戲。另外,保育大使一角只由園方單方面建立,即使海豚願意和人類互動,亦不代表牠們自願為人類社會的教育目標而犧牲自由,並作為表演或研究工具,牠們更無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要達至生態保育的教育推廣,確有其他方法,如生態遊、潛水等,一樣可接觸大自然。

海洋公園於1993年為園內的海豚開展科學化繁殖計劃,這類計劃在此之前鮮有成功先例。於2000年,公園與香港理工大學、美國海洋世界的動物專家和研究員首次成功以人工受孕繁殖印度太平洋樽鼻海豚。(海洋公園網頁圖片)

圈養或增死亡率 樽鼻海豚現異常行為

事實上,已有國際研究顯示圏養會損害海豚身心健康。動物福利學會(AWI)的美國鯨豚專家Dr Naomi Rose表示,所有鯨豚動物在圈養環境都無法健康成長,鯨豚動物的活動範圍由數百至上千平方公里,而鯨豚極為聰明,有自我意識,群體結構複雜,甚至有文化存在,圈養環境無法滿足牠們的生長需要,並須忍受着被安排同居的同伴,做出不自然並損耗健康的表演動作。

現時海洋公園飼養海豚主要為樽鼻海豚,國際鯨豚保育協會(WDCS)的《歐盟動物園調查2011》指出,野生樽鼻海豚的死亡率是3.9%,而人工飼養的死亡率最高達7.4%,死因多涉及壓力症狀,如肺炎、敗血症等。2016年海洋公園的一條初生樽鼻海豚在未發現先天異常的情況下夭折,亦有報道指園中海洋哺乳動物繁殖及研究中心的海豚出現異常行為,包括撞向池邊再翻身直插池底,尾鰭用力撞向池邊發出巨響等。

「自願性」人工繁殖 小海豚或被終生圈養

雖然香港海洋公園自1997年後,已沒有從野外引入海豚,而公園現時的動物引入政策亦列明不會引進野生海豚。但自2011年起,公園成功以「自願性」人工繁殖方式誕下新的海豚,並繼續以聲稱為動物護理總部的海洋哺乳動物繁殖及研究中心培育新的小海豚。另外,園方曾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曾發出指引,指園內或其他水族館出生的海豚,從未曾棲息於野外,並不適宜放歸野外。園方中止引入野生海豚做法正確,但園區本不合適鯨豚生長,園方將人工繁殖出生的海豚終生困於公園水池,亦不恰當。

海洋公園應實踐其宗旨:「協助保育野生動物生態及增進大眾對這方面的了解」,停止引入及人工繁殖圈養海豚,逐步淘汰海豚表演。目前已至少有18個國家立法逐步淘汰繁殖及圈養海豚,瑞士,印度,智利等停止利用海豚表演,美國已有計劃將圈養海豚放置到一些被列為保護區的海灣,讓牠們在受保護的環境享有一定自由,以「退役」形式生活。此外,海洋公園過往未有主動公開園內海豚的詳細資料及死亡報告,園方宜成立動物傷亡的通報機制,以供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