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鋒芒太露? 韜光養晦仍難掩中國實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今日(5日)在上海正式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早演說時,強調要開放市場及增加進口,在國際舞台上積極宣傳中國的奮發有為。然而,國內有不少評論認為近年中國在外交上過於「出位」,引起美國以至西方世界的忌憚,才導致貿易戰爆發;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堅持鄧少平時代「韜光養晦」的外交精神,保持低調、避免與美國和西方社會正面衝突,才是正確的發展之路。不過,以今日中國發展的局勢而言,過往的「韜光養晦」精神已不適宜硬生生套用至當下。

習近平表示,進博會是中國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新華社)

包括進博會在內,今年中國舉行了四場主場外交(4月博鼇亞洲論壇、6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9月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從好的方面看是中國繼續深化開放政策,與世界各國建立良好關係;但從負面看,中國積極的外交政策,仿佛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崛起,使中國成為美國以至西歐先進國家的「眼中釘」。

本年初中美貿易磨擦日深,終釀成兩國角力,國內政、學界人士開始反思近年中國國策;正如中國傳統智慧所謂的「槍打出頭鳥」,一部分人將問題歸咎於中國近年強調中國模式、「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高調宣傳策略,並開始緬懷過往的「低調」日子︰鄧小平在位時,主張韜光養晦,不爭取在國際舞台表現,而集中精神處理中國改革開放;接位的江澤民亦曾說過「悶聲發大財」,更是一脈相承。

進博會吸引超過130個國家及地區的2800多間企業參加,採購商亦超過15萬人。(視覺中國)

中國改革開放40年,過往一直低調行事,造就了和平崛起的經濟奇跡。隨着中美圍繞貿易問題角力,有人發思古之情自是可以想像。但中國今非昔比,此時此刻重提韜光養晦必須格外小心,以免犯上守株待兔的毛病。1980年代,中國的經濟實力薄弱,GDP不過3,000億美元,佔全世界的GDP不到3%,與印度相若。即使到了1998年,中國GDP在改革20年後終於突破10,000億美元,亦不過佔世界GDP的3.2%,落後於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然而,時至2017年,中國GDP已佔全世界15.2%,更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平情而論,無論現在中國如何「內斂」,也難掩中國經濟實力龐大的事實;以為韜光養晦便能令美國或是西方先進國家放下戒心,實在有掩耳盜鈴之嫌。

再者,中國經歷了多年急速發展,經濟發展已到達瓶頸階段。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起,漸漸發展成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但隨着勞動及生產成本漸高,「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終究難以維持。「中國製造2025」和「一帶一路」這些倡議正是為了突破中國現有的經濟困境,使其能持續向高質量方向發展。中國不可能因為恐怕美國(或是西方國家)不滿,便甘願放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韜光養晦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時勢有變,今日中國已不可能完全仿傚先人舊路,奢望「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未來中國在國際舞台,只能找尋自己不亢不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