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東北發展須加以深思 宜納高球場一併規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於2007年宣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多年來爭議不絕,使項目不斷延後,政府至今仍未展開收地程序,料落成時間仍有變數。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亦無就此着墨更多,難怪社會對計劃淡忘。然而,縱然東北發展逐漸失落於鎂光燈下,當中卻有不少細節值得公眾深思。特別近年來社會漸漸凝聚了共識,要求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等土地,政府宜綜合多項土地發展,更整全地規劃新界東北的未來發展。

房屋公私比調整 仍未符合公眾期望

事實上,東北發展並非全無動向。政府今年擬增加新界東北發展新區內的公營房屋發展密度,並於近日透過土木工程拓展署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八幅位於古洞北和粉嶺北用地的地積比率及高度限制;政府預計,藉提升地積比率(2至20%),能在區內額外增加近12,000個公營房屋單位,並能將公營房屋比例由六成提升至六成八,配合林鄭於施政報告提出的新公/私營房屋比例(7:3)。

政府希望藉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方向固然正確,但事實上,改變的只是公/私房屋單位比例,而非用地面積之比;政府只是提升原用在公營房屋及有關用途的土地的地積比,並無額外增加區內興建公屋的住宅用地,即無改變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用地比重。換言之,東北新區在未來仍然極有可能豪宅林立,而公營房屋卻會更密集建於區內部分地點。

土木工程拓展署向城規會申請,放寬相關用地的地積比率。(城規會文件)

另外,政府亦未有交代東北項目內各公營房屋類型的比重。必須指出,自林鄭上任後,公營房屋的定義變得模糊:它不再單指出租公屋和出售居屋,現更泛指綠置居、首置上車盤等資助房屋類別。《香港01》社論亦曾指出,政府早已強調未來的公營房屋供應並非由出租公屋作主導,料所謂「公營房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作協助中產市民置業的首置上車盤。誠然,政府有需要協助非基層市民置業,但公眾對出租公屋需求仍然殷切,官方卻未有言明增建單位中用作出租公屋的份額,不保證能舒緩公屋輪候戶的嚴峻困境。在這情況下,政府須認真考慮以用地面積為本,改革未來公/私房屋比例,徹底提高公營房屋在整體房屋供應的重要性。

發展高球場共識明確 須整全規劃「加強版」東北新區

另一方面,諸如棕地、粉嶺高爾夫球場等新界發展選項,均獲社會普遍支持,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亦毗鄰東北新發展區,相當適宜併合一起發展。當中,發展高爾球場更可謂是民意所在,惟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內卻隻字不提,實在教人失望。其實,面積高達172公頃的粉嶺高爾球場,與北面的古洞北、粉嶺北新區僅為一路之隔,兩者協同規劃必能促進更具效率的發展,並為新界東北規劃帶來更大彈性及空間。

事實上,當考慮到未來的東北發展,反對發展高球場者的論點根本站不住腳。有意見指,粉嶺高爾夫球場未能支持高密度發展,因大量人口移入會對目前基建產生過大負荷;同時,高球場位置不靠近未來東北的鐵路發展,不利發展民居。

粉嶺的高爾夫球場屬香港高爾夫球會,佔地約170公頃。(李澤彤攝)

首先,如此論述假設了高爾夫球場被收回後將只用作房屋發展,同時無視了鄰近東北新區的存在。其實,粉嶺高爾夫球場面積較粉嶺北發展新區還大(164公頃),絕對具空間發展住宅所須的基建及配套設施,甚至能夠獨立成區;倘若與整個東北發展區一併規劃,政府不但可以發展高球場、古洞北及粉嶺北三區共享的基建設施,更可以在制定土地用途時更顯靈活。

另外,有關高球場位置並不靠近鐵路發展的說法,同樣不具說服力。在未來北環線落成後,高爾夫球場的位置將介乎於上水站及古洞站之間,居民可接駁東、西鐵線來往市區及新界西,絕對未如反對者所想像般不便;當然,粉嶺高球場用地佔地極廣,愈是位於西、南部位置,便更為遠離上述的鐵路站,但關鍵只是區內能否發展足夠的交通配套。諸如天水圍的情況,天水圍北居民能透過輕鐵及接駁巴士等,輕易到達位於南部的西鐵站;同時亦設有多條來往市區的巴士線,以便市民出行。由此證明,有關交通不便的批評根本不易成立。

東北發展範圍(圖:土木工程拓展署);綠色區域為高球場大約區域

總括而言,新界東北發展項目完工仍需一定時間,惟公眾仍須密切留意有關發展,以確保有關發展能對社會產生最大的裨益;不過,隨時間推移,社會開始凝聚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共識,未有寸進的東北發展反倒衍生機會,予政府一併規劃古洞北、粉嶺北及高球場等地,提高整體發展效率。目前所欠的,只餘政府願意在既得利益者反對下收回土地、撥亂反正的決心。

北環線的建議路線,將古洞北設站,並向粉嶺北方向伸延(圖:鐵路發展策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