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銀髮市場宜顧及長者需要 政府須監管不良營商手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消委會《風險或機遇 共建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的研究》顯示,約四成年長消費者在消費時遇到不愉快的經歷,約三成受訪者甚至遭遇不良營商手法。政府應盡快就長者及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設銷售指引,並立法規定美容、健身等行業提供「冷靜期」。

消委會《風險或機遇-共建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的研究》顯示,38.7%年長消費者在調查前的12個月內,在消費時遇到不愉快的經歷,超過四分之一(28.9%)甚至曾遭遇不良營商手法,包括商戶不誠實、產品/服務資訊不足、商戶突然結束營業、受騙而遭受損失,以及遭受商戶威嚇等。當中以有關電訊、保險及旅遊的問題較多。報道指有近90歲的高齡長者,被游説購買價值數千元高價智能手機,亦有長者購買手機「無限上網」計劃,但剛剛交費後,上網數據就用罄。

委會調查發現,近4成受訪長者曾遭遇不愉快消費經歷。(陳淑霞攝)

銀髮市場擴大 長者購物仍存「脆弱點」

統計處推算,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將由2016年的17%,增加至2036年的31%,即每三人便有一位長者。而消委會本周四(4日)的調查公布則指出,受訪長者的平均個人月入為$9080,消費額為$6,326.8。

然而,即將擴張的高齡消費群,存在各種消費上的弱點,增加遇到不良營商手法的危機。消委會的報告將長者的「脆弱點」分類為四類,包括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及行動上的脆弱點,結果顯示,長者遇到不良營商的機率隨個人「脆弱點」的數量倍增。消費者的內在特質可能被不良商戶利用。

報告將長者的「脆弱點」分類為四類。(報告截圖)

商戶培訓不足 宜營造友善購物環境

外在環境方面,商業交易應建立在誠信之上,信息不對稱往往是消費者面對的問題。企業掌握着主動權且信息充分,消費者則在信息流動方面較為被動。未能精通科技的長者,難以接收即時而有效的資訊,使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惡劣,令商家較容易以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在營銷方面利用長者的信任,損害其利益。

另外,消委會調查提及的電訊、保險及旅遊行業,不少有關企業都要求推銷員「跑數」,一些不良商戶為求業績,追求利潤最大化,僱員在受壓下,可能為長者推銷他們不適用的貨品甚或作虛假的商品說明。同時,長者遇到不公時,礙於程序繁複,往往不知如何投訴及求助,成為商戶的推銷目標。

對商戶而言,營銷手法直接影響其長遠業務發展,以欺瞞手法取巧,輕則影響企業形象與消費者信心,重則可能觸犯刑法,商戶不應利用長者的弱點,進行不良營銷。面對長者的消費群擴大,商戶宜加強員工在應對各類型客戶的培訓,讓前線服務人員能以正確態度協助長者消費,並杜絕違反銷售規定的行為,改善長者的消費體驗。

政府應設銷售指引 加強推廣消費者權益

長者容易誤中銷售陷阱,政府應多加監管,保障消費者權益。現時雖有《2012年商品說明(不良營商手法)(修訂)條例》禁止商戶對消費者作出某些不良營商手法,但有關檢控在《條例》實施的首四年只有311宗。早前「01觀點」已就立法規定美容、健身等行業提供「冷靜期」加以析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於本年7月表示,將進行三項加強消費者權益的立法工作,包括就美容和健身行業服務合約訂立冷靜期提出立法框架。政府應進一步就長者及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設銷售指引,保障消費者權益。消委會亦提出社區網絡支援的重要,應向長者推廣保障消費資訊等。

自《條例》於2013年7月實施起至2017年9月,海關執法工作的統計數字(立法會文件)。

總的來說,銀髮市場有龐大發展潛力,要開拓高齡消費群,商戶須了解長者的需求,提升服務質素,而非使用不良營銷手法欺瞞長者。政府應加強執法,同時循立法及監管渠道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