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前整頓景區 314個景區齊降價 旅遊產業將變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內地的中秋節與國慶長假期(即俗稱的「雙節」假期)剛開始,不少人關注國有景區的門票價格。早前國家發改委公布文件,明確規定一批重點的國有景點在「十一黃金周」前,須降低門票價格。對於以往依賴「門票經濟」的國內旅行業而言,被硬性規定下調門票價格無疑提供了一個產業轉型的機遇。管理當局須一改過於商業化的營運模式,有助景區可持續發展,但國內旅遊要成功轉型並不容易,管理者須要改變整個管理思維。

國家發改委於六月底發布《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要求重點國有景區下調偏高的門票價格。根據發改委的統計數據,文件出台至8月29日,位於21個省份、共157個景區的門票已降價,甚或有些景區免費開放予公眾;另外有25個省份確定「十一」前降價或免費開放,名單上有157個景區。即合計有314個景區擬/已降價,其中有121個5A級景區、155個4A級景區,包括知名景區嵩山少林寺、洛陽龍門石窟、焦作雲台山、九寨溝、峨眉山、樂山大佛等。

門票降價為旅遊轉型創機遇

新華社報道指,在314個景區中,有29個景區的降幅達30%,有些景區的降幅甚至高達80%,減價過百元。遊客的門票支出減少意味着景區收入將減少,短期而言,或對營運構成壓力。國有景區門票價格過高近十年來為人詬病,在四年前,湖南張家界景區門票已是法國羅浮宮的近三倍價錢;有業內人士又稱,遊客「重遊率」較低。以峨眉山景區為例,根據年報資料,2017年的門票收入佔景區收入42.44%;又有內地傳媒報道,在多個景區,「門票+景區客運」的收入佔景區總收入超過60%。可見,門票收入已成為景區的主要收入來源。

不過,規定景區下調門票有助改善「門票經濟」(即景區依賴門票收入維持運作)、管理太過商業化的問題。這更可以逼使管理當局思考,如何拓展業務,以及訂立具體的發展方向,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例如推出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加強交通配套、維護景區設施等,摒棄以門票收入為主導的管理方針。反而成為了國內旅遊轉型創造一個新的機遇,即使門票價格下降,但若到訪人數增加,景區收入不一定減少,甚或刺激到更多旅客再次到訪,有助景區可持續發展,令整個旅遊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11
全球各地曾在2001年掀起博物館「降價潮」,當年英國大英博物館宣布,館內大部分展覽內容不再收取門票,訪客數量大增70%。根據博物館年報,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銷售額達780萬英鎊,成為博物館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僅次於基金。大英博物館的網上旗艦店更今年七月在淘寶上線。
大英博物館的網上旗艦店更今年七月在淘寶上線。(網頁擷圖)

產業轉型不易 關鍵在於創新

雖然有不少重點景區已經大幅下調門票,但有個別景區只降幾元或以「先漲價後降價」來應對,例如4A級景區北京紅螺寺和青龍峽宣布,門票價格由70元(人民幣.下同)降至54元,但紅螺寺和青龍峽門票原本已經是54元,可算是「不情願」地回應政策,不願擺脫舊有、過於商業化的管理模式,屬產業轉型的一大障礙。加上現時國內旅遊產業結構單一,依賴門票經濟帶動旅遊發展,產業要成功轉型實在不易,關鍵在於管理者能否推出創新的旅遊產品,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從而提高景區的競爭力。

除了上述大英博物館一例,其實國內也有成功轉型的景區,不須再依賴門票收入。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成功轉型的例子,雖然故宮實施限制旅客流量,但其開發了近7,000種文創商品,在2015年創下10億元銷售額,其後的年銷售收入都能保持10億元以上,超過門票收入,成功擺脫「門票經濟」。具創意的文創產品固然能為景區「吸金」,若能推出貼近潮流的商品更佳,例如將近月受歡迎劇集《延禧攻略》的元素融入文創產品。《延禧攻略》播出後,不少遊客慕名而到故宮,在延禧宮外更是見到排隊參觀的人龍。故宮若能善用各類宮廷劇集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效應,加推相關商品,擴闊消費者層面,文創產品銷售有望再提升。

+10

須知道,這項政策不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景區門票降價,反而提前三個月公布規定,目的是為管理者預留較多時間作業務調整,希望各地區和景區以「創新價格管理方式」,按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價格水平。但是,仍有不少景區在「大限將至」之時才下調票價,足見他們對旅遊轉型的決心不大;若要成為轉型,須推出創新、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