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填海 陳智思能說出多少「道理」?
香港房屋土地問題嚴重,是眾所周知的事。但如何解決,則是始終欠缺良方善策。其中關鍵,大概就是主事者始終欠缺改變既得利益結構的決心。他們期待的,是天上會降下一塊大空地,沒有一切業權及利益糾紛,政府可以在上方安置所有弱勢大眾。既得利益者沒有絲毫受損,制度受害者又可以暫享太平;然而,這世上哪有這種好事?
更可惜的是,社會上有部分領袖,為了推銷這種空中樓閣的理想主義,不惜販賣起各種虛詞濫語,這是值得社會嚴正訓斥的。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昨日在《給香港的信》,就出於維護「團結香港基金」的東大嶼山填海方案,先後貶斥郊野公園邊陲、棕地及粉嶺高球場方案。當中含混之處頗多、前後犯駁,陳甚至為抬高填海方案,說出不盡實言詞。
郊野公園不必開發 邏輯見誤或削說服力
就郊野公園邊陲發展,他指出,理論上只要拿出5%的郊野公園,就可以顯著增加土地供應。香港現時郊野公園約為44,300平方公頃,5%即2215平方公頃。但他同時又提到,官員會因為動用第一次,就會因為便捷原因而動用第二次,最後會毀掉香港的郊野公園。那顯著提高土地供應的2200公頃用地去哪裏找?按照他的邏輯,當然是填海了——這剛好就是「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的2200公頃填海面積。
在這須先作兩點申述:一、《香港01》並不徹底反對郊園公園開發,但這必須是最後、最後選項,只能在真正別無選擇下才應打郊園公園的主意;在可見的將來,都不應該發展郊野公園。二、《香港01》雖然不同意在鄰近港島的東大嶼大規模填海,再加劇香港都會區發展極化,但同意填海是長遠最有效提高土地的方法,在這一點之上,我們與「團結香港基金」信念一致。
同意歸同意,邏輯歸邏輯。按陳智思的說法,官員以填海輕鬆獲得2200公頃土地,應該也會刺激他們進一步填另一個2200公頃。按這種滑波理論,「團結香港基金」主張填海取地,是否要徹底毀掉香港的海洋生態?這種說法顯然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也突顯陳智思在填海問題上「為撐而撐」。
粉嶺高球場不拆 陳智思對得住基層?
更令人感覺困惑的是,盲撐填海之餘,他始終堅持維護粉嶺高爾夫球場,甚至不惜為之打稻草人。他認為開發高球場,並不會為香港土地供應帶來實質影響(would not have a meaningful impact on our land supply problem),可以把部分區域轉作公眾球場或公園,以供大眾使用(注意:是部分而非整個高球場轉作公園用途)。他這項主張,內中涉及兩項他對土地供應問題的主觀看法:一、土地供應是長遠議題;二、主要選項必須帶來根本性改變。這兩點在嚴格意義上,都是片面理解了土地問題。
現時社會上有種「怪風氣」,就是要強調土地大辯論是為了下一代。陳智思也說及「土地供應議題無關解決當下困局」(the land-supply issue is not about fixing today’s immediate problem)。這種政治正確的表述當然不會有大錯,但說起來卻會令部分人誤以為這不是水深火熱、須即時處理的課題。必須強調,土地大辯論既是為了下一代,更是為了這一代;社會急着找地,除了長遠規劃,更是要紓緩現時劏房戶、板間房戶、籠屋戶的嚴峻住房問題。
粉嶺高爾夫球場佔地176公頃,作為在短期內可動用開發的土地,有着難以推卻的社會責任。在新加圳或深圳等我們熟悉的大城市,高球場都是用作「留白地」,只要社會有緊急土地需要,就會動用高度平整的高球場滿足發展所需。這些球場多與香港的粉嶺場一樣,土地都是政府臨時批出的,收回或到期後不續期,完全在法理之內。只是我們的政府,大概不敢「迕逆」球場背後一眾的既得利益群體,始終拿不出一舉收回的勇氣。
相對於陳智思提及的填海或郊野公園合計的逾4000公頃地,176公頃也許真的是微不足道。但陳智思一再反對開發高球場,甚至近乎盲目地說出不盡不實的數據,則是大問題:「為數千住宅而摧毀粉嶺高球場是毫無理據」(it would be pointless to destroy it for a few thousand apartments)。按政府至為保守的估計,這塊土地若然全面發展,可以興建13,200個住宅單位。按社會上一般按照現行規劃標準所估計,則至少可以安置35萬人,足以完全解決現時的劏房戶水深火熱的住屋需求(再說一點計算問題,176公頃用地若只能建數千個單位,「團結香港基金」的2200公頃用地,又怎能像陳智思所說般安置一百萬人?)。
另一方面,陳智思身兼主席的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一直關懷「蝸居20萬人」,更想盡方法提供各類短期扶貧救危手法,包括各類社會房屋,目的就是給蝸居弱勢一個安樂窩。現時陳智思的說法,卻顯然把基層住屋需要拋諸腦後,他說法是否有違聯會宗旨?甚至須問一句,這是否對得起急待上樓的基層?
其次,社會上根本沒有人提過轉換會所用地可以解決長遠土地問題,亂打稻草人不會換來公眾支持。陳智思的原話是「let’s not kid ourselves that converting clubs into housing will solve our long-term land problems – it won’t」。自從提出全面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議的第一日,社會主流聲音已指出收回球場作用有二,一是透過已然相當平整的球場提供短期土地供應,解基層燃眉之急;二是突顯政府官員改革的決定,贏得市民信任以推動更根本的土地改革。若然有人真的天真地認為收回一個高球場就可以解決香港結構性土地房屋問題,社會當然需要嚴正指摘;幸而,輿論到這刻還是相當理性。那換個角度看,如此硬扣帽子在主張全面收回者的頭上,是極不負責任及誤導公眾的。
前後自打嘴巴 政府到底要不要作艱難決定?
在陳智思口中,開發粉嶺高球場淪為與開發郊野公園同等不可取的選項;其餘開發棕地或收回地產商農地儲備,同樣不可以解決長遠問題,只有填海才是出路。他如數家珍地陳列填海系列好處:毋須與村民或地產商協調、毋須補償、毋須憂慮複雜規劃規條……但他亦同時承認環保分子對填海存在憂慮。
在這一點上,是頗為有趣的。在面對其餘選項的困難時,陳智思說填海可以避免麻煩;但說到填海時,他卻要政府為社會美好前途而作出艱難決定(hard choices)。為何陳智思不在其餘種種選項上,也勸導政府須為社會利益計,要作艱難決定?說到底,還是在環保議題上,欠缺強而有力的既得利益集團?
但願站在陳智思背後的 不是林鄭
《香港01》至為憂慮的,不是陳智思說出這種話,而是這種言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林鄭政府的整體看法。如果這就是政府的官方看法,我們認為林鄭月娥應該光明正大地站出來,說這就是政府的取向,而不是躲在陳智思的背後,教社會繼續捕風捉影。但若然這屬事實,相信不少人會對林鄭月娥徹底失望,特別是當日一眾相信她處事能力而支持她出選特首的社會人士。
我們到這一刻,還是相信林鄭月娥的處事能力、魄力及政治考慮深度,都勝於她身邊的「謀臣」。陳智思的話縱有千錯萬誤,但有一句話是說得很到位的,就是我們在某些時候要作部分艱難決定;但願林鄭也能認清社會現時的真正困難,作出真正為社會整體利益計的決定,不為身旁言論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