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潮流特區引入連鎖店 小店實死冇生? 秋葉原例子有何啟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年,不少位於旺角的小型商場進駐連鎖品牌,變相「逼走」小店。旺角潮流特區日前傳出結業,有商戶指三樓有六成空舖,但潮特並非結業,清空後會有連鎖店進駐。大型連鎖店進駐取代了小商店是市場運作下的常見情況,商場地段較佳租金相應較高,以致予人「趕絕」小店的感覺。雖然這個情況會導致當區的零售業單一化,但事實上,當中抵不住高價舖租的小店(尤其服裝店)的顧客多是本地居民,而非遊客,暫且「退居」非旅客區或是個機遇,惟政府應作引導角色。

網上流傳旺角開業超過20年的潮流特區,湧現吉鋪潮,甚或說是即將結業。(朱雅霜攝)

零售業回暖 小商店未必受惠

五年前,旺角有不少小店雲集,但地產商逐漸將舖位租予連鎖店。早年,彌敦道及山東街交界的瓊華中心匯聚了不少售賣時裝、飾物的小商戶,業主於2013年時終止商戶租約,將位置租給先施百貨;位於登打士街與彌敦道交界的家樂坊聚集了主要售賣服裝的小店,它們於2015年中陸續結業,恒隆地產將舖位租予連鎖時裝店H&M作為旗艦店。至今,潮流特區亦有傳清空一層,將舖位租予大型連鎖店。

須知旺角已經成為香港知名的旅遊景點,租金因而上漲也是無可奈何,小店抵受不住昂貴的租金離場,難免予人「被趕絕」的觀感。不過,縱觀多個地區的旅遊購物區,都不是以小店為主,即使有當地的本地品牌小店駐守,商品定價一般較高,而且貨品多元、有特色,正如在尖沙咀也難以找到小店。小店逐漸離場某程度代表旺角將發展成為旅客的購物中心,而市場和政府都有共識要吸引高消費旅客來港消費,引入較多的大型商店也是第一步,實屬正常的做法。

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數據,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達1.3億人次,國際旅遊支出達1152.9億美元,研究院形容這個情況為「消費升級,品質旅遊」的特徵與趨勢。可見,內地旅客的消費力亦逐漸提高,而去年香港最大的客源市場來自內地,佔整體訪港旅客76%。因內地旅客對「港貨」有信心,引入多間大型連鎖店或旗艦店的確可吸引更多內地旅客來港購物、消費,對香港旅遊業而言自然是好事。不過,這是否代表為了發展旅遊業,就要「犧牲」小店的生存空間?其實小店對一些旅客來說也頗具吸引力,也深為本地居民所好,政府不應任其自生自滅。

(視覺中國)

小店出路何在?

平情而論,現時有很多小店(尤其服裝店)以售賣價錢較便宜的貨品為主,貨品類型相近;加上網購熱潮,商場人流大減,難以應付高昂的租金,搬離旅客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以前旺角是「潮人」的集中地,也是時髦的標誌,如今市民的消費習慣改變了,可在社交平台或網上買到具特色的時髦商品,小店亦應適應大勢而改變,例如主打低廉時裝的小店可搬到偏離遊客區的地方,吸引當區居民購買,反而會有一線生機。

以日本東京的秋葉原為例,該區是售賣有關動漫商品商店和女僕咖啡店聚集地,與新宿、澀谷截然不同,但其實只是近二十年才湧現。秋葉原在1940年代開始販賣收音機和有關零件,當時有很多日本無線電技術員和電子工程師散布在世界各地,他們回流日本後召集了全日本的工程師聚集於秋葉原,製作無線電廣播,如當時外國十分流行的收音機;秋葉原在1960年代發展成「電子城」,其後更曾經於周末被劃成行人專用區。

秋葉原的日與夜:

+15

雖然秋葉原的小店未有被大集團「趕盡殺絕」,但在1970年代,被開設在新宿、澀谷的大型家電連鎖店「搶客」,小店生意亦大不如前。當時秋葉原的情況與旺角現況不盡相同,但仍有可取之處,秋葉原成功的關鍵在於建立到一個聚集經濟(即在一個地區有許多相同抑或不同類型的產業聚集),形成新地標,招聚一群愛好者聚集於該地區。以同樣的邏輯套用於香港,旺角的小店以售賣時裝、服飾為主,其餘的為模型店、雜誌店等,而深水埗一帶又有不少時裝批裝商,若時裝店搬到該區發展,可以壯大該區的時裝產業,由布商到批發、零售都齊全,可以形成聚集經濟效應,人們一提到購買平價時裝,便能想起該區,波鞋街和黃金電腦商場均是成功的例子。事實上,旺角曾被稱為「潮人」的聚腳點,也是因為當初成功建立出一個聚集經濟,但要再建立多次規模經濟並不容易,要視乎商品質素和特色。

如上述提到,旺角小店離場是市場運作下的現象,政府以租務管制幫助小店是否適宜,值得商榷;反而,政府可作引導的角色,引導他們到適合繼續發展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