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拆舊公屋 反而能增加供應量?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高樓齡公屋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除了在居住環境和安全上做成問題外,亦造成高昂的維修費用。公屋重建除了解決以上問題,亦能增加長遠公屋供應。但政府往往以影響短期可編配的單位數量和成本效益為由,對公屋重建亦採取消極的態度。房委會應重新檢視有關政策,建立全面時間表,以長期公屋供應為依歸,積極推動公屋重建。在解決原區安置的困難上,房委會可考慮以中轉屋作為安置方案,在安置上亦預先編配鄰近新建公屋,以加快重建步伐。

早前白田邨商場重建的爭議和抗爭,引起社會對高樓齡公屋重建安排的關注。房委會於2014年公布的22個高樓齡屋邨中,其中七條屋邨樓齡已超過50年,只有三座屋邨具詳盡的重建時間表。回顧過去,房委會為了改善居住面積和配套設施,早於1970年代開始開展公屋重建計劃,在1988年更擴大規模推出「整體重建計劃」,對57個徙置大廈屋邨和前政府廉租屋分批重建成現代化的公共房屋,涉及566座樓宇和接近63萬名公屋居民,重建完成後單位數目達到當年總數的42% ,可見當時房委會在重建計劃上的進取。反觀今日,隨着「整體重建計劃」在2009年終止,此後房委會即缺乏全面的重建政策,令市民得不到保障。

公屋重建遙遙無期 居民生活在危機中

房委會於2011年訂立的「重建高樓齡公共租住屋邨的優化政策」中,落實以結構狀況、維修保養的經濟效益、安置單位供應和重建後單位數目增幅量等指標對高樓齡公屋作評估,結果某些屋邨因經濟效益方面沒有重建急切性而令重建無期。

但在現實中,很多居民每天居住在天花石屎塌下、牆壁出現裂縫滲水等危機中,除了調遷別無他法。例如樓齡達55年和42年的福來邨和梨木樹邨,漏水和天花剝落問題嚴重。他們面對重建無期的困擾,但在現有機制上卻沒有完整重建時間表。近年房委會主要以維修保養來改善老化情況,但維修只是短期的補救措施,維修成本只會每年遞增。在 2016年,房委會轄下租住房屋的維修保養和改善工程開支已達31億元,達到總支出的22%,相比2012年度增幅更達24.5%,長此下去將會影響房委會收支平衡。

高樓齡公屋老化嚴重,維修開支不菲。(資料圖片)

訂立公屋重建時間表 提高長期公屋供應

在公共房屋短缺的情況下,盡用地積比重建公屋是其中一種提高公共房屋供應的方法。而華富邨的住宅單位會由原本的9,200個增至2.1萬個,比現時多出1.2萬個單位。在現有「長遠房屋策略」中,房委會雖然指出重建公屋以長遠增加公屋供應,但亦需要預留單位安置受重建影響的租戶,短期內會即時減少可編配的單位數量,公屋重建顯得消極被動。

所以,房委會應設時間表,定期將部分老化公屋剔除於編配名單外,以方便安排重建工作。另外,房委會應在安置和新建公屋上做好協調,以華富邨重建為例,如居民可安置在當時新落成的黃竹坑邨,重建時間可由現在的10至15年大幅縮短——正如受重建影響的632戶美東邨居民可獲安置在附近新建成的東頭邨第8期,重建時間只需七年。雖然在短期房屋供應上,拆邨會令632個公屋單位不能分配達7年,但長遠來說,當美東邨翻新後,因盡用撤銷的機場高度限制,反而能提供1,900個公屋單位;何況美東邨樓齡已達44年,結構和設施老化將導致大量單位因頻繁維修而不能入住,長此下去只會令可分配單位數量減低。所以,房委會應以長期房屋供應為考慮,重視公屋重建時間表。

荷蘭Keetwonen貨櫃屋項目(Keetwonen網頁圖片)

重建效率在於安置 應復建中轉屋落實安置

正如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曾表示,安置是公屋重建的最大障礙。的確,妥善有效安置受影響居民是公屋重建效率的關鍵。政府應恢復興建在1990年代用作受清拆臨時房屋影響的中轉屋,暫時原區安置受影響居民,以騰空高樓齡公屋作拆遷重建,加快重建步伐。而重建後的公屋亦應優先分配給受影響居民,盡量維持重建前的社區連繫。如以現屆政府恢復研究的貨櫃屋作中轉屋為例,需要的土地不多,彈性大,建築成本亦低,能高效迎合臨時中轉屋的需求。所以,房委會應積極減低臨時安置的困難,加快重建,為提高公屋質素和供應作出積極行動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