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科減收JUPAS考生 不利基層上流? 勿忘直資才是癥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大學聯招(JUPAS)在周一放榜,向來受尖子青睞的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今年的收生數據有重大轉變,只有49%本地生學額經JUPAS發放,其餘的本地生學額發放予非聯招(Non-JUPAS)考生,一改過往招收約75% JUPAS考生的「慣例」。由於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在2013年明言會招收一定數量的JUPAS考生,藉以協助基層學生向上流動,故今年數據一出,便有傳媒重提舊事,好奇港大醫學院為何有此「政策轉變」,更有輿論謂新做法偏幫了富家子弟,並不公平。假如梁卓偉教授當年真的明言會將JUPAS收生人數定於75%,那麼港大醫學院確實未有信守諾言;不過,失信是一回事,港大醫學院本質上應否招收75% JUPAS考生則是另一回事,若因之而指責醫學院未能幫助基層學生向上流動,更是見樹不見林,誤將另一制度漏洞帶來的惡果視為港大應該承擔的責任。

今年港大醫科的JUPAS收生比率下降,有人質疑院長梁卓偉「失信」。(資料圖片)

首先,為便於討論,我們必須釐清本地大學的收生制度。每年有15,000個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全數只收取本地生,至於這些本地生是經JUPAS(必須持DSE成績)抑或Non-JUPAS(可能持GCE A-level、IB、本地副學位或其他外國考試資歷),政府沒限制兩者的比例;非本地生方面,不管他們是經JUPAS或Non-JUPAS報考大學,都不會與本地生競逐該15,000個學額,而本地院校合計只能開設3,000個學額給他們修讀(資助學額的20%),其所交學費不受政府資助,故較為昂貴。總之,我們討論港大醫科今年的數據時,不應失焦至非本地生與本地生的「競爭」,這絕對與事實不符。

言歸正傳,若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真的未能信守承諾,那確是一件憾事;不過,輿論倒不應指責他「偏幫」富家子弟。以2017/18學年的數據為例,中大及港大醫科的Non-JUPAS學生均持GCE A-level、IB及「其他」(估計以外國中學學歷為主)資歷,沒有副學位持有人;平情而論,會應考GCE A-level、IB課程的本地學生,多數是學費高昂的直資學校或國際學校學生,故當初梁卓偉教授才會指多收JUPAS考生能幫助基層學生向上流。然而,一個公平的大學收生制度,應是擇優而錄,而既然經JUPAS與Non-JUPAS入讀醫科的都是本地生,這就不涉「本地優先」的問題;若定額招收更多JUPAS學生,反而在某程度上是對Non-JUPAS本地生(也就是所謂的富有學生)不公,這種逆向歧視是否具正當性,值得商榷。

事實上,若港大醫學院能幫助基層學生向上流,固然是美事一樁,但更應負起這個責任的,卻是政府,因為現時的直資學校制度,才是偏幫來自富有家庭、修讀IB課程的學生的元兇。

會開辦IB課程予本地學生的,除了國際學校,就是少數收費高昂的直資學校,例如今年同時獲中大及港大醫學院取錄的IB女狀元,便是直資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學生,該校的IB課程學費達91,500元。必須強調,教育絕對可以是一種商品,有財者願意多付出,自然有權享有更優質的教育,外界不應置喙;不過,正如「01倡議」所言,直資制度的問題在於當局容許學校同時徵收高額學費及政府津貼(在2017/18學年,若學校想獲得全額政府津貼,最多可徵收$138,481學費),但如此高額的學費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擔,故這些「貴族學校」其實就是一邊收取政府巨額資助,但卻集中培育富有學生,這絕非公義的資源分配辦法。

【直資學校.倡議】直資=貴族? 要擺脫標籤 須嚴限學費
【直資學校.倡議】直資偏幫富人? 資深校長︰係投資未來
【直資學校.倡議】李寶椿學費26萬 不設DSE 照收政府津貼

縱使有人認為香港的社會動流力低,但始終不能否認教育是幫助基層學生向上流動的方法。大學願意藉不同方法刺激這種流動,誠為美事,但若為此目的而「歧視」富人,也是一種另類不公;故更直接的做法,應是審視教育系統中的資源分配制度,而直資學校制度,才是大眾應該關注的問題癥結。

申訴專員檢討直資學校學費機制 宜先審視「盡收兩家茶禮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