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最大隱憂非貿易戰 而是內部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旅發局近日公布訪港旅客數字,由年初至6月半年間,訪港旅客突破3,000萬,比去年同期上升一成。旅客數據表現佳,固然代表旅遊業狀態良好,但旅發局同時亦提及包括中美貿易戰、人幣貶值、鄰近地區競爭等幾大隱憂。但客觀而言,外在因素對香港影響似乎較輕,真正問題在於香港本身。

記者今日在銅鑼灣和沙田了解內地旅客訪港的原因,大部分遊客直指到訪香港多次只為購物,形容香港「沒甚麼好玩」。 (資料圖片)

中美貿易戰對本地旅遊業影響可控

從3月開始,中美兩國貿易磨擦日漸升溫,近期人幣更快速貶值,令不少人擔憂會影響內地旅客來港意欲。但6月的遊客數據卻反映,至今為止影響尚不明顯。6月有中美互徵關稅、人幣大幅貶值,再加上世界盃等不利因素,但整體訪港旅客數字比去年同期增加12.8%,當中內地旅客更大幅增加17.3%,可算是全年增長最多的月份。

雖然數據上2月的增幅最大(整體26.3%、內地40.2%),但其原因是農曆新年月份差異。由於內地旅客一般都會在新年假外遊,故此旅客集中的月份由2017年1月轉至本年的2月(2017年的農曆年在1月,但2018年卻在2月),才造成大幅增長的情況。實際上,本年1至2月的整體旅客增長只是9.9%、內地旅客增長也只是13.6%,都低於6月的增長。

受旅客影響的零售業表現與訪港旅客表現仍大致相附。昨日(1日)公布的6月零售數據表示,整體零售銷貨價值指數錄得12%的雙位數增長,當中最受到內地旅客歡迎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和「藥物及化妝品」更分別錄得27.8%和18.3%的升幅。

內地旅客是香港旅遊業的最大帶動者;而從過往經驗而言,訪港內地客主要受政策及中港關係所影響,即使內地經濟出現壓力,亦不會出現大幅波動。例如2016年旅客數字下降的主因是取消「一簽多行」;而2017年初旅發局認為外圍經濟因素將令旅客數字繼續錄得負增長,但結果2017年的訪港旅客數字在內地客帶動下,仍錄得3.2%的正增長。雖然外圍經濟環境仍未明朗,旅遊業下半年表現有可能放緩,但似乎不會對本地旅遊業發展做成致命傷。

香港承載力不足

居安思危當然是好事,除了宏觀經濟環境外,其實香港旅遊業存在結構問題。一些跡象表明,香港旅遊幾達飽和狀態,假若要繼續推廣旅遊業發展,便須積極擴展空間及旅遊配套,增加香港承載力。內地客大增會加重本地交通負擔,造成擠擁情況,過去亦曾成為中港矛盾加深的導火線。

而且,內地客大增亦影響其他旅客來港意欲。假如我們研究訪港旅客數據,不難發現內地客與非內地客的增長比例出現反比例的情況。例如可明顯觀察到外地旅客刻意避開農曆新年,2月內地旅客雖然有40.2%的增長,但同時外地旅客卻下跌15.5%;反之在其前後的1、3月,外地旅客卻有明顯增長。內地旅客數量眾多,自然令香港機票、酒店價格上升,外地遊客亦會盡量避開內地人來港的高峰時期,是以今年上半年內地客雖大增13.4%,但非內地旅客卻並無增長。

以旅遊業聞名的日本,2017年的旅客數字亦只有2,869萬,但同期香港旅客數字卻有5,847萬,即使只計算過夜客也有2,788萬,可見香港旅客是何等密集。去年香港的酒店入住率已達89%,今年1月至5月更升至91%。共享經濟聯盟曾指出,過去10年香港過夜客增加65%,但酒店及賓館供應量只增加42.6%,可見本地酒店相當吃緊。

基建、空間、酒店、機位等都限制了香港旅遊業發展,連旅發局亦有提及。即將啟用的高鐵、港珠澳大橋,以及即將興建的機場三跑雖然緩解了部分問題,但在城市交通、酒店發展、景點、活動空間等幾方面都嚴重不足,從而限制了旅遊業發展。

過份依賴內地客的潛在危機

除此之外,香港旅遊業過份依賴內地旅客的現況亦存在潛在風險,長遠而言可能出現結構危機。平情而論,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密,旅遊業傾向內地市場本無不當。但真正問題是,香港除了購物之外,對內地人而言並不算吸引。

眾所周知,內地旅客來港的主要目的是購物,歸根究底是因為內地人普遍覺得香港「貨真價實」,不會受騙。而且香港是自由港,行零關稅政策,在港購買外國品牌甚至比內地更便宜。但「價廉物美」的優勢並非無危機。內地正值開放市場的過程,除卻與美國的貿易爭端外,關稅將會漸漸下降,長遠而言會打擊香港零關稅的優勢。而客觀而言,隨着內地發展,假貨問題終會慢慢減緩。一旦內地客不再覺得來港購物吸引,旅遊業可能面對前所未見的災難。為了香港旅遊業長遠發展,香港應該更積極發展購物以外的吸引之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