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系統】小修小補難根治問題 改革須長遠藍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近日有調查指基層婦女求診困難,促請政府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以及向她們及家人派發低收入家庭保健券,資助他們到私營診所求診及進行身體檢查。誠然,公營醫療無法應付日漸增加的需求,但無止境地投放資源到公營醫療,又會對公共財政做成龐大負擔。單靠「小修小補」難以打破醫療困局,社會應當更深入討論醫療系統未來應否發展社會保險,以融和公私營醫療體系。

參考報導:基層婦女有病求診難 社協建議派發低收入家庭保健券

現時基層市民求醫往往面對兩難局面:要麼到公營醫療體系求診,價格雖然低廉(甚至免費),但輪候時間往往驚人,甚至出現「排到死都未睇到症」的情況;假若光顧私人醫療系統,雖然輪候時間會較快短,但卻須負擔高昂的醫療費。換言之,市民在選擇時,只能於輪候時間與費用之間二擇其一。基層市民無力負擔私人醫療費用,變相更是沒有選擇餘地。故此,除了敦促改善公營醫療外,補貼基層使用私人醫療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事實上,政府近年已推出類似的政策,試圖打破公私營醫療彼此的隔閡。例如,2009年政府開始試行「長者醫療券」,每年向合資格長者(現時為65歲)發放醫療券,以公帑補貼長者使用私人醫療作基層醫療。長者醫療券算是溝通公私營醫療的嘗試,計劃更於2014年轉化為恆常政策。此外,今年政府亦公佈了「自願醫保計劃」,吸引有能力的市民購買政府與保險公司合作的醫保方案,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

+1
自願醫保計劃即將出台。(食物及衞生局網上圖片)

政府無疑注意到公私營醫療無法溝通的問題,但政策卻流於局部,似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舉,欠缺公私營醫療系統長遠發展的藍圖。(參考文章:自願醫保)長者醫療券或是團體所提倡的低收入家庭保健券固然可解一時之急,但適用的人始終有限。而且不斷推出各式各樣類似的補貼政策,亦徒增混亂,增加行政成本。

麥美娟建議當局設立「牙科醫療券」,鼓勵長者儘早檢查牙齒。(資料圖片)

環顧世界先進地區,只依賴公營醫療的確難以滿足社會醫療所需。世界不少國家地區,由於醫療支出龐大,都陸續引入社會醫保,以平衡醫療支出與市民負擔。社會醫保由政府主導,強制所有人必須參加。市民從收入中支付一部分作保費,能力愈高者,付款亦相對多,而政府則會補助低收入或失業者支付保費。理論上,社會醫保可以保障所有人都能合理地使用醫療系統,實踐「錢跟病人走」理念,打破政府只補貼公共醫療的不足。

延伸閱讀:醫療融資改革 醫保是否出路?

當然,實行社會醫保必然會加重市民負擔,亦非唯一出路。但醫療支出幾近無限,而公共財政有限,香港醫療制度必須有更大的改革才能滿足市民所需。長遠而言,政府以至於社會都必須重新思考醫改之路應該如何走,全面檢討醫療系統並訂下發展藍圖才是上策。未來到底我們應該加大稅收維持公營醫療主導,還是導入全民社會醫保,值得公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