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遊戲時間】課業繁重如童工 將「童年」還給兒童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生活緊張、欠缺休息時間並非只有大人,就連小孩也不例外。兒童平日上課要面對繁重的課業,下課後又要參加密集的補習班或興趣班,僅餘下有限的休息時間。基督教女青年會去年舉行問卷調查,就發現逾千名小學生中,有近三分一每日只有不足一小時遊戲時間,更有過半數睡眠時間低於標準。香港兒童正漸漸失去「童年」的概念,某程度上其辛勞及壓力也許如19世紀的童工。社會應該反思,兒童真正需要的是「童年」,而非大人將自我世界投射到他們身上的「大人預習班」。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將「童年」還給兒童。

現今學童壓力大,近年出現多宗學生輕生個案。(資料圖片)

「童年」是如何被發明的?

兒童雖然自古已有,「童年」卻是相對近代的概念。不論中外,兒童長久以來只被視為「未成年的大人」,他們的需要、生活與行為都只是大人的「縮小版」。「未成年」代表着不完全,兒童的當務之急是「長大成人」。在這種概念主導下,兒童要盡快習得成人所需的各種技能,「童年」根本無從談起。

19世紀後隨着現代化發展,西方開始反思兒童的本質,認為他們應該享有自己的生活與權利,而非成年人的附庸,因此漸漸發展出「童年」的概念。在19世紀的脈絡,這思潮所針對的最大目標是童工問題。在近代,社會愈發重視與保護「童年」,尤其是保障孩童可以無拘無束地享受屬於他們的時間。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就指兒童應有休息、閒暇,以及遊戲等時間,而聯合國兒童基金(UNICEF)亦一直致加於推廣兒童的休息與遊戲權利。雖然童工早已成為歷史,而《兒童權利公約》亦已頒布了將近三十載,但香港的兒童可否自由地享有「童年」仍充滿疑問。

香港學生普遍功課多,睡眠不足。(資料圖片)

為兒童找尋失卻的「童年」

由於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由學校以至於家長,都認為要「贏在起跑線」,就必須及早訓練孩子,這些訓練固然包括校園內的上課和作業,亦包羅課餘的各種補習班、訓練班和興趣班。美其名而言,就是讓孩子過得更充實,學會更多技能。正如十多年前著名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中的金句:

This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這都是為了你好)
邱太,《小孩不笨》
父母過份注重成績,加上同學間相互比較,令學童壓力增加。(資料圖片)

實際上,兒童受到成年人各種安排,失去了自我發掘和探知世界的重要機會,對他們的成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首當其衝是兒童的休息時間,文首引述的調查發現,7%的小學生每日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而45%則只睡7至8小時。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建議,6至13歲兒童每天應睡9至11小時,換言之,52%的兒童睡眠時間未達標準。若連休息時間也不足,更遑論有閒暇遊戲。該調查又發現,9%的小學生完全沒有遊戲時間,24%的學童每日遊戲少於一小時。聯合國兒童基金建議兒童每日應至少有一小時遊戲時間,亦即有33%的調查對象未達建議水平。因欠缺休息與遊戲時間而對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是難以量化。

「童年」是兒童心智發展的重要階段,閒暇遊戲時間的重要性,絕不比學業和技能來得輕,香港社會卻時有輕視「童年」的現象。政府估計中小學生平均每星期的學習時間(包括上課、家課、補習)約為55小時,比不少成年人的工作時間還要長,實在難以稱善。安排學習時間是複雜的問題,也難以作規限,但政府、教育界、社會、家長應該認真思考應如何守護「童年」,讓兒童能真正身心健康地成長。

香港小童群益會調查顯示,6-17歲兒童普遍睡眠不足,快樂指數亦只有5.99分。(蔡翠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