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記選民為政治更為民生 把握機會監察立法會區議會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選舉不單只是一時的政治表態,更會直接影響民生決策。所以,不論你背景如何,只要活在香港而合乎資格登記成為選民,就有責任行使這項公民權利、履行這份公民責任。選民不好好運用選票,政客就容易覺得自己不受監管,懶政或濫權的情況都會容易出現。所以,在最新一輪的選民登記在5月2日截止之前,市民應把握機會,善用選舉權以推動社會改革。

即時登記成為選民

「政治冷感」四字經常用於香港人身上,在雨傘運動後我們似乎更加欠缺參與政治活動、運動的熱誠。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分別只有不足五成及六成;其間的補選投票率更低,不在話下。這意味着在兩級議會選舉當中,都有超過一半的選民沒有興趣參與選出代表自己的代議士。

事實上,低投票率還未完全反映市民的低投票意欲——因為有相當多的市民根本沒有登記做選民,18-35歲的年輕組群尤其多市民沒有登記。香港的選民登記數字是持續增長的,2000年的估算合資格選民約有452萬,2016年只輕微增長至478萬人,同時期的選民則由305萬增至377萬,整體選民登記率也由67.5%增加至78.9%,升幅算不俗。但整體選民登記率低於80%,則很難說是令人滿意的數字。18-35歲的年輕組群中,雖然登記率也由58.3%增加至70%,但整體選民人數只由88萬略增至90萬人。據立法會估算,這個年齡群組中有大約40萬人未登記成為選民,而整體未登記人數更高達100萬人。

選民登記概況(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

這個情況對於建設公民社會,或民主社會,都是極為不利的。公民要學懂善用手上一票,就是透過民主實踐,參與投票可以說是「學懂」投票的唯一方法。當然,巨大的宣傳機器,或一時意義的民粹思潮,還是很可能會影響選民的投票取向。但當社會整體論政、議政氣氛更趨成熟下,選民愈趨明白深入理解候選人的履歷與能力的重要性後,終能更有效地推動公民社會建設,也更能體現民主選舉的價值所在。但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人根本不會參與到選舉活動當中,要營造成熟的普羅議政風氣,就十分艱難了,這無疑是建設公民社會的一大挑戰。

年輕選民投票意欲較低(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
年輕人登記選民情況有待改善(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

政府與社會當然有責任一起思考,為何這100萬港人會甘願放棄手中的權利?是教育不足、宣傳不夠,還是市民根本不信任這個選舉制度可以為社會帶來根本性的改革?但反過來思考,若然這100萬人連同過往甚少投票的已登記選民,都可以積極參與兩級議會投票,那力量是足以影響整個制度的發展方向、政府的施政方針的。

這個假設雖然難以實現,但在代議政制下,選民聰明地運用手中選票是最有效推動民生政策改革的方法,當中的意義遠大於純粹表達個人的政治立場。在今日香港,民生挑戰突出,經濟問題繁複,正正需要社會群策群力,透過選賢拔能把真正具能力、有識見的人才送進議會,監察政府施政,並提出確切改革建議;另一方面,也用選票把尸位素餐,只懂維護少數群體利益而不懂顧及社會整體大格局的現有議員拉下來。這是香港廣大市民的權利,更是責任所在。

將深遠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土地大辯論」即將展開,一般市民或難以深入理解當中的政治困難、技術挑戰,但要仔細觀察代議士有沒有真正捍衛自己利益,如盡一切力量爭取全面開發粉嶺哥爾夫球場,應該是每個市民都能做到的。而要經過這一次的深刻辯論判定從政者的能力,再在接下來的選舉中進賢黜惡,市民就須把握機會在5月2號或之前登記成為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