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衝突一觸即發 習近平如何應對「特朗普式談判」?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周四(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向一系列中國貨物開徵25%進口關稅,以懲罰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雖然中國早前已用不同外交手段,試圖阻止特朗普將貿易問題進一步升溫,但亦無阻今次特朗普向中國「開刀」。而中國今次表面上亦以強硬手段回應,貿易戰似乎一觸即發,但這又是否事實的全部呢?
自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其出位和反傳統的外交辭令,幾乎令他每日都佔據着國際版的頭條。由築建城牆阻擋墨西哥移民、退出《巴黎協定》、就核問題金正恩隔空對罵、威脅退出伊朗核協議,以至針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而開徵進口關稅,無一不使全球民眾憂心。雖然特朗普經常語出驚人,更贏得廣泛傳媒為他貼上「狂人」標籤。但「狂人」不等於「瘋子」,前者言行雖有違常理,但亦出自理性利益計算。更重要是,特朗普非如「傳統」政客般談判、博弈,其底蘊只是人人都懂的市井智慧。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四(22日)在白宮簽署備忘錄,對中國總值600億美元(約4,708億港元)的入口商品徵收關稅,市場再憂爆全面貿易戰。(路透社)

「特式」談判早有先例 箇中理念人人都懂  

雖說特朗普的外交言論素來惹火,甚或可形容為離經叛道,但回望國際關係的例子中,這種刻意製造風險,以增加談判籌碼,及逼使對手投降的伎倆並非前所未見。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冷戰時期的「古巴導彈危機」。

1961年,在剛入主白宮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默許下,中情局為古巴籍流亡者提供資助和訓練,旨在入侵古巴和推翻卡斯特羅。不過流亡部隊登陸豬灣(Bay of Pigs)後,迅速被古巴政府軍擊退。面對美國的威脅,古巴不得不尋求蘇聯援助,以保安全。而1962年的核戰危機就在此背景催生。當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本想在古巴部署導彈,以震懾及恫嚇美國。不過甘迺迪並未就此屈服,更反過來主動地將對峙升溫,宣布對古巴進行封鎖,並準備再次入侵古巴。不過,正當全世界都凝視着核戰邊沿時,美蘇領袖除了公開講話,亦有進行秘密談判。最終美蘇領導人同意懸崖勒馬,成功換取己方想要「利益」。

在美國政府宣布要徵收鋼鐵和鋁製品關稅後,世貿總幹事阿塞韋多罕有發聲明,擔心會引發貿易戰。(VCG)

從古巴導彈危機可見,雖甘迺迪與赫魯曉夫並非志在開戰,但他們以「邊緣政策」(Brinkmanship)作談判手段,實在令全人類過着心驚膽顫的兩星期。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Dulles)形容邊緣政策為「藝術」:「不怕走到戰爭邊緣,但要學會走到戰爭邊緣,又不捲入戰爭的必要藝術」。本質上,此博弈戰略就是要故意製造風險和恐懼,並將風險提升到對手無法承受的地步,迫使對方退卻,繼而按照己方意願行事,提升自身的談判優勢。

儘管特朗普在談判上沒有華麗修辭,但箇中手法卻是如出一轍。在特朗普仍為地產商人時,他曾出版一本名為《交易的藝術》(Trump: The Art of the Deal)的著作,大談從商做交易的心得。雖然書中沒有套上艱深的學術名詞(符合特朗普常用的「平民英語」風格),但所表達的含意卻與邊緣政策大同小異,例如「我(特朗普)的交易風格非常簡單直接。我的目標非常高,然後我就不繼推進、推進再推進,以獲取我所求」、「最糟糕的時候往往會創造最好的機會促成一單好交易」及「槓桿:交易不能沒有它。 提升」。換言之,若要應用邊緣政策於日常生活中,即跟「老闆不加薪我便辭職」和「你不改善陋習我便分手」這類「談判」技巧相差無幾(當然也要視乎有多少槓桿在手)。

對於美方擬再向華加徵關稅,人民網刊文指「白宮想玩更大的?來吧!誰怕誰呀!」。(路透社/資料圖片)

治國不同經商 亂用邊緣政策將會變成「真.貿易戰」

正如上述所指,特朗普自入主白宮後,將其從商的談判經驗搬字過紙,欲將前朝政策推倒重來,以增加談判籌碼,樹立權威和政續。不論在「奧巴馬醫改」、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和核協議等,特朗普無一不以邊緣政策作為談判手段,令國內外的談判對手不得不重新部署。

就以NAFTA為例,特朗普競選時已不斷抨擊貿易協定影響民眾就業。上任後更以徵收鋼鋁製品關稅為槓桿,打算向入口鋼鐵及鋁材徵收25%及10%關稅,以製造風險和恐懼,迫使(或可稱為勒索)加拿大和墨西哥在NAFTA談判中妥協。隨後,特朗普又宣布暫時豁免對兩國徵收鋼鋁製品關稅,並明言「我覺得我們會就NAFTA達成協議。如果事成,就不必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課稅」。明顯地,特朗普已將昔日從商的談判伎倆,運用到治國層面。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8日正式簽署新法案,向所有進口鋼鐵及鋁分別增加徵25%及10%的關稅,而加拿大及墨西哥將可獲豁免。掀全球貿易戰憂慮。(資料圖片)

不過,治國不同經商,特別是處理國際紛爭。若邊緣政策成為常態,除了無助爭取更有利的交易條件外,更會引火自焚,令對抗升溫。須知道,各國領袖在觀察特朗普一言一行時,定會發現特朗普已將邊緣政策設為範本。在理性博弈下,他國領袖自然不會讓特朗普輕易得逞,反過來堅守立場,提升談判難度,間接令對抗升溫。雖說任何從政者談判時,定會預設可承受的成本作為考量,但「威脅式談判」亦有機會因為錯判形勢,而擦槍走火,將局勢推到無可挽回之地。

今次特朗普表面上欲向中國開打貿易戰,同屬邊緣政策的伎倆,用於迫使中國提出具體措施,保護知識產權。若綜合早前其他談判來說,25%進口關稅其實只是強迫中國屈服的手段,和提升談判槓桿(就像《交易的藝術》所說),以非真正打算將貿易戰升溫。中國在經貿實力上遠勝加拿大和墨西哥,故有比前述兩國更多談判籌碼,使今次事件或比NAFTA談判更易膠着。

貿易戰如進一步加劇,勢對國際貿易關係出現影響。(資料圖片)

要避免「真.貿易戰」開打,中美兩國須在可接受成本內,在談判中找到共同立足點。面對是次特朗普先發制人向中國動刀,習近平與北京可依下述兩點原則應對:一、中國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作出讓步,讓特朗普能向選民宣布「政績」;二、增加特朗普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的成本,例如向特朗普提出反制措施(正如傳聞中國已準備向美國農產品開徵懲罰性關稅,皆於針對特朗普基礎選民,增加貿易戰的成本)。所以從邊緣政策的觀點而言,其實只是虛張聲勢(Bluffing),而非真心為貿易戰而行。

總而言之,儘管邊緣政策在外交層面上並非新鮮事物,但特朗普已將其應用層面,從存亡之秋的核戰對抗,放到經貿合作、氣候變遷等議題上,為的只是鞏固其支持者和兌現選舉承諾。過去一年,能在白宮制衡特朗普的大臣以相繼離去,取而代之只是一群與立場相近,唯唯諾諾的官員。隨着中美貿戰如箭在弦,故其民粹手段在失去制衡下,會否引火自焚是必須當心之事。雖然邊緣政策用於談判加薪或能奏效,但置於國家之間的談判無疑是極為冒險之舉,輕則影響談判成果,大則將令對手誤判形勢,令局勢升溫,最後或會擦槍走火。相比起貿易戰,其實邊緣策略更適用於加薪談判,而非國際事務。

延伸閱讀:
Nalebuff, Barry. "Brinkmanship and nuclear deterrence: the neutrality of escalation."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9, no. 2 (1986): 19-30.
Fearon, James D. "Domestic political audiences and the escal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 no. 3 (1994): 57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