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2018.觀點】歐鎧淳入圍揭明星制醜態 港府應遏止壟斷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入圍名單於本月初出爐,其中「最佳新演員」一欄備受爭議,因游泳選手歐鎧淳竟憑六句對白入圍,與多名大熱人選競逐這個獎項。這個入圍名單正正揭示了香港電影界缺少新人的問題,追本溯源,問題可以歸因至電視台沿用多年的明星機制。文化產業本應多元發展,不應受制於某電視台的機制,而政府也不可對壟斷視若無睹。

歐鎧淳在《春嬌救志明》的演出,只是客串性質,但意外地得到一個提名。(劇照)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新演員」入圍名單包括《小男人週記3之吾家有喜》鄧月萍、《殺破狼.貪狼》陳漢娜、《黃金花》凌文龍、《藍天白雲》梁雍婷及《春嬌救志明》歐鎧淳,其中陳漢娜和梁雍婷皆被視為大熱人選。25歲的本地泳手歐鎧淳去年首次參演電影,她在《春嬌》一片中飾演一名在西環碼頭踩電動獨輪滑板的少女,整幕戲約有五分鐘,但她的特寫鏡頭就只有數十秒,而她與男主角余文樂更只有六句對話。

歐鎧淳入圍「最佳新演員」惹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她的戲份極少,發揮也不見得精彩,更質疑金像獎是不公平的「小圈子選舉」;事實上,連歐鎧淳也回應自覺不值提名。有論者不禁提出疑問——連歐鎧淳也能入圍,這是否代表電影界欠缺新星?

香港電影界缺新星  源於大台明星機制

香港有不少電視新星,因為電視界龍頭無綫電視(TVB)每年都「出產」很多明星,僅計算各大選美盛事,動輒便能產出十多位明星。然而,反觀電影業,鑑於從事電影的前景不明朗、收入不穩定等因素,吸納不到新人入行,是以本地的電影新星不多,要靠很多電視明星,甚或模特兒充當「新人」,投身拍電影。

+7

不過,不少電視明星都寧願留在電視台安穩地發展,不願走進電影界。現時大部分的電視明星都是在TVB出身,而TVB採用垂直式管理的明星機制,不容許自己的明星員工參與其他公司的影視作品。再者,TVB不以發展電影為旨,除非明星員工不與TVB續約,否則難以參演電影。

垂直式管理的明星機制,指明星由產生到發展的過程都是由同一間公司安排,公司掌握着明星的「生死大權」。其實遠至以前的荷里活,近至現時的香港影視業,都以這個機制不停「製造」明星。明星機制強調明星的個體,電影、電視劇,甚或音樂等媒介都只是輔助的商業工具,借之獲得更多的觀眾和利潤。明星機制更可以借助明星的個人魅力,使影視作品更流行。

無綫每年盈利億億聲,除了開源,最重要是節流。

以TVB為例,TVB會以選美、歌唱比賽和藝員訓練班吸納有志者;經過培訓後,公司會為他們安排經理人,作為中間人和保姆的角色,幫藝人接戲、接活動。不過,由於經理人受僱於公司,所以並沒有太大的決定權,無法決定藝人的形象和發展路線,他們須以公司的利益為依歸。而公司會要求藝人晝夜工作,以流水作業的形式出產大量作品,美其名可以讓他們鍛鍊演技,但事實上就是剝削員工,降低成本,以達到利潤最大化。公司不斷生產大批藝人,同時亦要顧及他們的利益和感受,舉辦不同的頒獎禮「分豬肉」,借獎項肯定他們的努力和付出,讓他們看到在公司也能發展到演藝事業,表面上照顧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但實際上是想他們互相制衡。

在明星機制之下,明星成為了公司的重要生財工具,一旦明星想自主地發展,就要走出大台的舒適區。以樂瞳為例,她在收視和反應都不錯的《平安谷之詭谷傳說》中飾演牛屎妹一角,雖然造型又黑又醜,但她的演技就備受觀眾讚賞。不過,原來她早在上年已經離開TVB,這部電視劇是她在TVB的告別作。她在大結局播出後接受《香港01》訪問,坦言在TVB多年的發展和際遇都未如理想,確實感到意興闌珊,所以才決定離開大台往外闖。她說她不甘於變成「甘草」,覺得自己能多方面發展,跳出大台或會有更多發揮機遇,例如拍網劇、做節目主持、客串電影等等;她更指出:「如果喺TVB,呢啲機會真係排隊都未輪到我。」

樂瞳演活牛屎妹一角。

可見,TVB一方面生產了很多明星,卻同時限制着他們的發展。在TVB內表現不錯、有實力的演員比比皆是,只是公司一方面不太發展電影事業,又不容許他們參與其他電影公司的拍攝,因此一眾明星員工(包括新人)都難以在合約下進軍電影界。

26歲的梁家輝憑《垂簾聽政》成為金像獎最年輕的視帝。(電影《垂簾聽政》劇照)

事實上,不少明星離開TVB後的發展更好。回望過去五年的金像獎,在五個最佳男主角得獎者中,有四人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出身,包括林家棟、郭富城、劉青雲和梁家輝,他們大多都是在離開TVB後才能大展拳腳,例如郭富城在當紅前只是TVB的三線藝員,未獲重視,直至他得到台灣知名經理人賞識,發展歌唱事業,同年推出首張國語大碟,因而當紅;梁家輝在藝員訓練班期間,被選中演周潤發的打手,完成訓練班後因做事不守規矩被趕出TVB,隨後他被知名導演李翰祥邀請拍攝《垂簾聽政》,成為金像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大台壟斷 政府懶理

誠然,有些新晉電影演員既會拍電視劇,又會拍電影,但為數不多,而且名氣也及不上大台新星。《骨妹》是澳門導演徐欣羨執導的劇情電影,由梁詠琪、廖子妤、余香凝主演,去年年頭於港澳上映。這是梁詠琪產後復出的第一部電影,也是余香凝在演藝生涯中的第一部電影。廖子妤、余香凝憑藉《骨妹》分別獲得上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提名和最佳新演員提名。在2014至2017年間,她們都曾在港台電影和ViuTV拍電視劇,為什麼在電影上映的時候還是寂寂無名?原因顯而易見,試問當今還會有人看TVB以外的電視劇嗎?相信少之又少。

《骨妹》兩位演員廖子妤、余香凝分別入圍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演員。(江智騫攝)
+3

大眾以「大台」諷刺TVB,可見其壟斷之嚴重。無他,TVB採用垂直式管理的明星機制,可以為公司賺到很多錢,電視台資源多了,自然可以辦更多活動宣傳劇集。政府雖在2014年發出兩個免費電視牌照——ViuTV和奇妙電視——目的是藉競爭提升電視質素,但兩個台不過是NowTV和有線寬頻的「分台」。再者,觀乎兩個新台的表現,ViuTV縱偶有佳作,惟仍然未能與大台抗衡;奇妙電視更儼如二十四小時財經資訊台,在黃金時間也只播放舊韓劇,難寄厚望。

政府在制定電視廣播的政策上一直甚為被動;然而,除了奇妙電視外,各個持牌電視台都利用大氣電波播放節目,而大氣電波屬公共資源,關乎公眾利益,政府理應阻止一切壟斷行為。

奇妙電視於2017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的排行第尾。(資料圖片)

在1920年代至1950年代其間,美國荷里活有好幾間大型電影公司掌控整個荷里活的製作、發行、放映等,建立出垂直式管理的連鎖體系,壟斷市場;有獨立電影公司不滿,遂向法院提告。最終,在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壟斷法》決議,裁定大型電影公司必須將旗下的連鎖電影院售出,正式終止古典荷里活時代的垂直管理壟斷系統。

競爭事務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左)認為競爭條例有效。(資料圖片)

其實,香港也有類似的法例對付市場上的壟斷行為。立法會在2012年通過《競爭條例》,防止大公司支配市場,削弱本地市場的競爭形勢。然而,各地對「反競爭」的定義和處理方法均有不同,例如香港的《競爭條例》聚焦於私營企業,原則上不處理政府和法定機構的經濟及商業活動,也不會重組已存在壟斷情況的行業市場結構。因此,《競爭條例》能否有效遏止壟斷情況,依然存疑。

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要求有權選擇電視台和電視節目,為此,政府只以多批出兩個免費電視牌照作回應。不過,兩個新台的製作班子與NowTV和有線寬頻原本的無異,又如何能為觀眾帶來更多選擇?面對大台的壟斷,政府敷衍了事,沒有打擊其壟斷行為,變相就是助長了這股壟斷歪風,間接令電影和電視圈不能均衡發展。

總而言之,電視台擁有較多資源和空間培養演藝明星,但TVB霸權式的發展和壟斷,限制藝人發展空間,變相不利影視界整體發展。要打破困局,就要先打破TVB壟斷,讓藝人有更多議價空間。由於壟斷牽涉公眾利益,政府理應帶頭打破壟斷,莫再以沉默應對,助長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