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派錢無助南亞裔脫貧 教育改革尚待何時
政府早前公布《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發現少數族裔,尤其南亞裔人口的貧窮情況依然,甚至較數年前更加嚴重。少數族裔是香港社會一員,此乃無可改變的事實,政府絕對有責任解決他們的貧窮問題。就此,政府聲稱明白教育支援是減少跨代貧窮的重要途徑,但多年來,政府都沒下決心制定「中文第二語言課程」,實難助少數族裔藉知識改變命運。
少數族裔願自力更生 問題癥結是在職貧窮
在2016年,全港有超過250,000人屬少數族裔,佔人口3.8%(已撇除外傭),其中南亞裔(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是最大族群,共有78,000人。在2011至2016五年間,南亞裔人口的增長率為4.4%,遠高於全港平均數的0.5%(不過巴基斯坦人口為負增長)。總之,愈來愈多的少數族裔定居香港,他們是香港社會一分子,其面對的社會問題,絕對是香港政府需要應付的事情,不可視若無睹。
少數族裔(尤其南亞裔)的困局,首先在於貧窮。據政府定義,一人住戶貧窮線劃於月入4,000元,二人住戶是9,000元,三人住戶則為15,000元。據此基準,2016年有22,400個少數族裔貧窮戶,扣除恆常現金政策支援(例如綜援)後,仍有19,500戶,貧窮率達17.6%,高於全港平均數的14.7%,甚至較2011年升了數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派錢絕非根治問題之道。
某些慣以訴諸情緒的方法來看待社會問題的政客或媒體,可能會將南亞人的貧窮問題歸因於他們「大食懶」,是自取其咎;然而,數據顯示這種論調完全不是事實——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男性(基於文化背景,不應綜合男女作分析)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分別為82%、71%和87%,高於全港男性平均數字(70%)。
換言之,他們所以面對貧窮問題,不是因為懶惰、不工作,而是他們只能從事低收入工作,擺脫不了在職貧窮。調查指出,南亞裔在職住戶的貧窮率為19%,遠比整體人口的8%為高,情況驚人。究其原委,南亞裔人口的平均教育程度以至青年就學比率均偏低,結果只能從事低收入基層工種。政府的調查報告也同意少數族裔在職貧窮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學歷及技能較遜色;既然當局已有此結論,要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自然要從教育着手。
不少南亞裔學童均曾反映,對他們來說,中文科是最困難的科目,偏偏中文的讀寫聽說是在香港謀生的最基本技能。就此,教育局一直以來做了什麼工作?
助握基本技能 政府應委聘專家設計「中文第二語言課程」
原來,為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教育局制定了「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所謂「學習架構」,意即籠統的指引,例如建議低年班的非華語學生學習寫作時,要「能運用詞語交代事件的次序、時間(如今天、昨天、早上、晚上等)」,教師宜據指引設計課程。此外,教育局還會提供教學示例與學習材料,供教師參考。
要求前線教師據指引自行設計課程,表面看來是尊重各校情況、使教師有更大的自由度,實際上卻是推卸責任、錯配人手。須知道「教學」與「設計課程」是完全不同的專業技能,教師未必擁有後一種專門知識;加上教師工作本已繁多,再要他們設計課程,根本漠視了前線實況,而最終受害的卻是無辜學童。據了解,不少有取錄非華語學生的中學設計課程時,均採「考績為本」的態度,意即但求學生能在英國「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中文科中取得佳績。然而,眾所周知,該考試內容顯淺,取得佳績者的實際中文程度,大概等同於一般初小學生。結果,縱使這些非華語學生能取得看似可觀的成績表,但其中文能力根本不足以應付大部分工作。
有關注少數族裔的壓力團體一直呼籲政府委聘專家設計「中文第二語言課程」(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協助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對此,政府一直虛與委蛇,暫時只開辦了名為「應用學習中文」的高中選修科,教授非華語學生「服務業中文」、「款待實務中文」等職業導向中文。此舉無疑聊勝於無,但忽略了小學和初中生的需要,距離理想甚遠。
政府有責任解決少數族裔在生活中面對的困境,包括貧窮問題。就此,假如我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有助向上流動,當局便應做好教育。中文能力是在港謀生的基本技能,卻也是少數族裔面對的最大學習障礙。既然政府已認清這情況,便應對症下藥,盡快委派專家設計一套完整的「中文第二語言課程」,協助少數族裔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