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人人都在拼經濟 誰說只能靠減稅? 南韓例子值得借鑑
香港股市在 2018 年紅盤高開,卻掩蓋不了分配不平等。近日發酵的清潔工罷工,再次揭示基層工人的低薪問題,更被房屋署外判制度玩弄,毫無改革之心。南韓同樣面對嚴重的社會問題,新政府以縮小財富不均,向大企業加稅,改善勞動條件來應對,可堪香港借鏡。
社會問題重重 青年稱活在「地獄朝鮮」
近年南韓推進高科技電子產業,娛樂產業更加風靡全球,香港政府和智庫紛紛稱要仿傚其成功之道。近年南韓爆出的政府貪污,官商勾結等醜聞,令社會反思經濟輝煌背後的代價。南韓也面對就業和衍生出來的結構性問題,工時超長,薪水不漲,非正職員工與正職員工的薪金也差天共地,青年失業率超過一成,還有樓房價格飊升,生育率低,等等。
另一個死結就是財閥主導政治、經濟。財閥富可敵國,中小企業難以成長,新一代眼見巨企薪水、待遇、晉升階梯也較中小企或者創業優勝,爭相進入大企業,競爭心態濃厚。過往兩屆政府的減稅政策,財富沒有流入民眾口袋,財閥的資產規模和地位卻有增無減。三星、LG、現代和SK這四大韓國企業佔全國 6 成 GDP。財閥和中小企的生產力增長及勞動市場差距愈趨嚴重。
「地獄朝鮮」是近年韓國青年人的常用語,表達對韓國政商界的憤怒。文在寅在競選南韓總統時拋出改革國家的方略,跟美國的減稅政策截然不同。他高呼開創職位,但同時加稅,否定過往李明博和朴槿惠迷信的滴漏效應。
延伸閱讀:【01觀點】林鄭理財新哲學 不如向韓國總統文在寅學習
結果,今年基本工資提升 16%,至每小時7,530韓圜(約55.7港元),三年後提升至1萬韓圜(約74港元)。政府為減輕中小企負擔,會補足部分薪金提升金額,以及減少徵稅。
除了提升基本工資外,政府還計劃增聘逾 17 萬名公營部門人員,增加青年僱用率,法定勞動時間由每周68小時減至52小時,把公共機構的臨時工轉做全職。此外,他由宣布增加失業津貼,設立青年求職津貼,17萬個租住公屋單位,以及公立托兒所等。
要應付各項財政措施,政府和國會同意向富人巨企開刀。年度應課收入逾3,000億韓圜(約22億港元)的企業,利得稅會由目前的 22% 調升至 25%。個人應課收入超過5億韓圜(約370萬港元),入息稅由 40% 增至 42%。
南韓政府希望透過提升國民收入,縮窄收入差距,減輕家庭生活負擔,提振內需,支援中小企,期望紓減就業和青年困境。
稅改和增加就業措施,引起商界和親商的政黨不滿反對,警告此舉會得不償失,例如乾脆刪減職位,減少員工津貼,又會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推高通脹云云。商界又擔心,大開支票最終增加國家債務。
相信文在寅的團隊考慮政府開支大增的後果,但它們頂住商界壓力,堅持推動改革,除了選票考慮,政府知道新稅收不能抵償全部新開支,因為他們深諳韓國如果繼續經濟不公,職場待遇懸殊,青年高失業率延續,更大的危機是社會不穩,破壞社會團結。
文在寅掌政後,敢於逆世界潮流,加稅保就業,拉近收入分配,改善住屋,務求改善社會。香港的人均GDP逾 4.3 萬美元,是南韓的 1.6 倍。南韓面對的問題,跟香港有幾分相似,固然南韓的改革只屬初期,成效有待驗證,但政府至少有具體行動。為何香港仍堅拒大刀闊斧打破貧富矛盾,甚至落實成效甚低的減企業利得稅?難度香港政府要青年人失望,憤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