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線.觀點】愈扶愈貧 市民絕望 皆因政府扶貧不限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儘管上屆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大幅上升,但新一份扶貧委員會報告顯示,去年香港在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和貧窮人口回升,出現「愈扶愈貧」的現象。政府解釋長者貧窮問題顯著,源於現行福利制度並非以助基層脫離貧窮線為目標。惟這說法絕不能換來市民諒解,香港政府坐擁萬億元儲備,政府竟然說無以滅貧,實在貽笑大方。
更重要的是,政府扶貧之餘沒有同時限富,阻止貧富差距拉闊,以致百姓難以改善生活。政府必須加強勞動和財富再分配功能,把經濟成果留在大眾口袋,才可真正紓解貧窮問題。

雖然社福開支佔港府經常開支預算高達662億元,是僅次於教育的第二大經常開支,但貧富懸殊及退休保障等重大民生議題卻未見改善。(羅君豪攝)

貧窮線形同虛設 市民身陷水深火熱

上屆政府的福利開支大幅上升,不過,物價飛漲迅即蠶蝕收入,福利增加和經濟成果沒有真正惠及基層。而且,民間早以批評政府不為扶貧滅貧定下目標,貧窮線的效力就大打折扣。例如,長者生活津貼金額,不論是現時或者下年推出的高額類別,均低於長者一人住戶的貧窮線4,000元,而長者即使月入四、五千元,也絕對稱不上富裕,卻已定為「非貧窮人士」;這一方面反映政府不依貧窮線釐訂扶貧、滅貧政策,令貧窮線變得可有可無,另一方面,現時的貧窮線也不能如實反映香港的貧窮人數。故此,政府需要根據市民的生活開支,另訂「基本生活保障線」,確保基層長者和其他群組有足夠入息應付開支,讓貧窮線能真正發揮效用。

樂施會發表報告指貧富懸殊問題嚴重,8富豪擁全球一半的財富。(資料圖片)

在限富方面,政府任由私人住宅的樓價和租金飊升,蠶蝕市民收入,業主食利,也是貧富懸殊的主因。政府口口聲聲說公屋有扶貧作用。可是,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減少興建公屋,轉為綠置居,足見政府自相矛盾,令人費解。而且,依現時興建公屋的步伐,輪候公屋者多等四、五年,才有機會上樓,期間只能捱貴租住劏房,生活逼人。

政府需要清楚傳遞信息,立定決心大量興建公屋,務求早日改善基層住屋環境,從而改善其他生活。同時,有鑑於香港的堅尼系數達致0.539的危險水平,貧富差距日增,政府必須大刀闊斧限富,尤其是限制富人和財團利用土地房屋謀取暴利,包括落實資產增值稅、樓宇空置稅、囤地稅,打擊業主地主高價謀利的意欲。

MICHAEL CHEUNG的攝影作品「Behind Affluence」系列,都是在香港街頭拍攝,他希望人們看到香港貧富懸殊的一面。(MICHAEL CHEUNG)

富人稅非激進 IMF也提倡

過往有言論反對抽富人稅,因為會扼殺創新創意,反過來減少稅收,得不償失。他們無視財富集中同樣損害經濟,缺乏資金的小企業和個人,難以覓得資金創業發展。而且,當貧富差距收窄,草根階層才相信未來有上望的機會,社會流動並非遙不可及。

就連過往支持市場經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月也發表文章,警告國家內部的不平等正在上升,尤其在先進國家。該組織認為加強投放公共資源在教育和健康,累進入息稅是良策,甚至明言向土地房產徵稅「既均等和有效率」(equitable and efficient)。香港政府實應細閱這份報告,痛定思痛改革香港的稅制。

富人透過置業、投資股票等方便增長財富的速度,較一般工作收入的增長速度快。抽稅限富,驟耳聽好像很激進,但其實在加拿大、日本、北歐等國家也採用,對象是最富裕的個人和財閥。當關於土地房屋的稅收有成效,樓價房租得以調控,基層固然受惠,中等收入者也能受益。貧富差距縮窄,整個社會也會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