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創科氛圍不足 初創企業融資難 須讓投資者看到前景
政府近年來高叫「發展創科」的口號,林鄭月娥早前於青年科技創新創業論壇上,提出「八大方面」去協助推動創科,當中包括加強資金投入、基建配套等硬件設施,要真正能幫助初創企業,單靠政府的資助並不足以解決他們的融資問題,當中更重要的一環是加強香港的創科氛圍,把業界的創科產品及服務融入其他範疇。只有這樣,才能令這些具潛力的企業將其產品推廣至服務應用層面,令投資者看到前景,讓產業可持續地發展。
林鄭既然提出香港在創新科技發展上擁有「絕對優勢」,就更應牽頭協助擴大中小企及初創企業的生存空間。香港的創科人才不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即使有了創新「上游」的意念,還需要「下游」企業真正執行,將理念轉化為產品。惟此需要大筆研發資金及一系列的融資過程,才能讓企業穩步發展。
要吸引更多私營投資者,政府需要加強初創企業的發展空間,否則政府的種子基金資助亦成效難彰,容易令初創企業難以為繼。坊間一般將企業剛開始營運獲得的首輪投資稱為「天使投資」,這些資金多為朋友或家人提價。初創企業到了成長期,風險增加,繼續營運或把企業擴大發展,便須要A輪投資,再發展到B輪、C輪、D輪等。但每一輪投資額都有所不同,創業家須以手上的股份去交換資金投入,每次大約一至兩成的股份,故發展得愈後的階段,創業家持的股份會愈來愈少。
香港的創科公司平均的天使輪投資只有8萬美元,相比新加坡的18.2萬和美國的34萬美元,完全是給比下去,而A、B輪的融資情况更是艱難。財委會文件亦指,香港於2013年的研發總開支為156 億元,當中私營機構的研發開支佔約45%,跟國際上一般以6成私營機構佔大多數的比例大相徑庭。
改變政府招標過程,是其中一項政府可以帶起重要的牽頭作用的措施,鼓勵本地創科中小企參與招標,亦有助他們的品牌建立。現時政府採購資訊科技產品和服務的政策,主要是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制定的「常備承辦協議」下運作,截至本年7月政府已與49家承辦商簽訂了協議,當中有16家為中小企。自協議於2013年7月生效至去年底,政府共批出1116份合約中,約24%為中小企。
政府現行的採購安排一般都是價低者得,資金不太充裕的中小企難以和大企業競爭。除了成本效益外,政府採購時亦須更加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及其他可能性,扶助創科產業。政府可以做的還有把大型資訊科技服務採購分拆為多個小型項目常規化,改變投標書價格和技術比重,不只看重往績和價格,讓初創公司及中小企也能有取得政府合約的機會。
除了老生常談的人才培訓及資金投入,真正讓社會及投資者看到創科的前景亦十分重要。創科不應和其他產業切割,創科將是施政報告中其中一個重點,有沒有新的亮點,還看新班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