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班農引喻失義 徒挑起中美互相猜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朗普能夠當選美國總統,他多年來的好友班農可謂功不可抹。不過,執政者往往須比參選時更加務實,據悉,班農在上任後仍不斷說服特朗普落實當初彼此認同的極右主張,終使特朗普在八月中將他革除。但班農離任後仍動作頻頻,最具爭議的,要算他來港演講前,在《紐約時報》的訪問中表示中國極像1930年代的德國,以及美國將會阻止中國稱霸世界。這個比喻不但極其粗疏,而且在不適當的時間挑撥中美兩國關係,徒添爭議。

班農早已揚言會在離開白宮後繼續為特朗普「作戰」。(維基百科)

班農離任白宮首席策略師一職後,仍不忘發表惹火的中美關係言論。他在《紐約時報》的訪問中宣稱,現今的中國就好像1930年代的德國般,醞釀着極為危險的民族主義,因此他認為,美國應該趁早阻止中國實踐稱霸世界的企圖。

把中國當成昔日德國 既無新意亦無道理可言

班農的言論其實毫無新意。早在胡溫年代,中國訂立「和平發展」的外交方針時,已有西方國家質疑中國真正的目標是希望取代美國,稱霸世界。有些外國學者和外媒甚至把中國比喻成二戰前的德國,藉此暗示中美戰爭將會發生。故此,班農此番言論只屬老調重彈。

更何況,把中國比喻成二戰前的德國並不恰當。須知,當時德國經歷一戰戰敗,其所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不但令其經濟上蒙受極大的損失,而且令其國民深感屈辱,才間接造就希特拉、極右納粹主義的崛起。然而,中國是二戰的戰勝國,加上自1978年改革開放和2001年加入世貿後,其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這種經濟狀況已是當年德國不能比擬的。

況且,當時德國經濟倚仗重工業發展而得到短暫的復甦,但這種模式難以為繼,遠遠不及現今中國經濟發展般多元化。如今中國希望透過「一帶一路」向外輸出剩餘產能,這雖然引起部分國家的猜忌,但中國一直深明如果它與別國的紛爭不斷,那它只會不斷忙於撲火,無暇發展,故未如德國般處處挑起事端。

即使中國一直不滿日本未就二戰問題道歉,以及與亞洲其他國家存有領土主權爭議,但中國仍然採用克制處理。反之,納粹德國與英國簽訂《慕尼黑協議》後不久便出爾反爾,吞併整個捷克,故中國與二戰前的德國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班農影響力猶在 煽風點火徒惹猜忌

班農的言論固然極為粗疏,但西方往往仍有一批人信奉「中國威脅論」。無論如何,此番說話出自班農口中,仍然有些獨特的意義。縱然班農已經離開了白宮,但他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力猶在。有評論甚至指,雖然特朗普不太願意放棄班農,但若回復他的在野身份,那他將會有更大的空間為自己開路。

迄今,相信班農黯然離任的人始終為數不多。畢竟,班農的政治主張,與特朗普骨子裏的信念大同小異。去年競選美國總統時,班農憑藉大膽鼓吹各種美國優先的主張,成功協助特朗普爭取足夠右派的支持入主白宮,故此,他的言論仍頗獲國際關注。

如今班農高調地發表針對中國的言論,最少有兩種解讀:一、班農利用自己在野的身份,說一些特朗普礙於總統身份不便說的話,藉此為特朗普開路;二、由於班農對於特朗普上任後對中國的態度軟化已感到不耐煩,所以他透過公開的途徑影響特朗普的外交政策。

姑勿論上述哪一種情況才是真相,班農的言論客觀上挑起了中美雙方互相猜忌。特朗普即將訪華,訪問期間中美領導人相信會討論朝鮮局勢,班農在這時候挑撥中美關係,著實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