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教師不堪壓力選擇輕生 情緒素養教育可否防止悲劇?
身而為人,我們都有情緒。但我們都知道在工作時不可帶着過多的情緒,否則就會被掛上不專業之名。而負有「傳道、授業、解惑」神聖使命的教師,社會期待他們不止如補習老師般只教應試技巧,更期望他們在傳授知識之餘達到身教的效果。因此,社會對教師的品格與質素都有相當要求。
然而,近年一個接一個教師壓力爆煲,更有教師不堪壓力選擇輕生,令人痛心。教育界的問題在近年已被社會廣泛關注,公眾亦要求政府加快處理問題,可是長年累積的問題並非朝夕可以解決,盡快尋找一些能夠幫助老師減壓的中短期措施實屬必要。英國在05年時提出「情緒素養教育」(Emotional literacy to be taught),香港可否藉此借鏡?不同部門又可做什麼來幫助教師,以免悲劇再度發生?
google大神的威脅:何以完成「傳道、授業」使命?
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播者,google大神比教師擁有更多又更全面知識,使得過去擁有無上權威的教師,無論是專業抑或知識層面上都不斷受到質疑與挑戰,壓力越來越大。
「傳道、授業、解惑」這個曾令不少熱心老師投入教育的神聖使命,在現今社會難以達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改變,彼此的相處模式自然會發生變化。可是,眾所周知,香港的教師工作範疇多又廣,連續工作超過12小時成為常態,大部份教師在完成工作後壓根兒已沒有時間與學生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政治爭議下,教師成為各方磨心
舊的關係瓦解,新的關係卻無法建立,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應付各種社會問題,例如近幾年國教、中史、通識科的各種爭議,教師或多或少都要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在社會的矛盾下,教師被夾在中間成為磨心,不單要達成教育當局的目標、又要滿足家長的期待,無論身心都承受一定的壓力,更遑論在學校中成為可以與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
情緒負荷日增但只可壓抑
而在繁重工作中,教師因為直接面對學生,不但要管控自己的情緒,更要教導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營造和諧親密的教室氣氛。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實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負擔。教聯會在去年六月就發表了一份有關教師身心健康的問卷調查結果,結果發現93%教師表示在過去一周曾出現負面情緒,例如疲乏、憤怒和焦慮。當中感到憤怒和焦慮的教師比例較去年上升逾10%。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教師的情緒負荷日益升高,對教學工作抑或自身健康而言都非常不利。可是,大部份教師一方面為了符合學校文化以及社會的價值期望,另一方面又要維持專業度,避免因情緒「失控」而有損身分,因此大多把情緖壓抑下去。
表面的和平,如何解決問題?
可是,這只會使教師的情緒成為隱而未見的問題,並未能正視問題及及時解決。而教師若然一直壓抑情緒,久而久之可能使得偽裝的自己與內在的真實感受出現異化現象,導致情緒耗竭與工作倦怠的情況。近年來一個又一個教師情緒爆煲,已突現出教師的情緒困境到了很嚴峻的地步,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各界,都不能不正視。
到底可以怎樣幫助這群瀕臨壓力邊緣的教師?
無可置疑,大力改革癥結連連的教育制度才可以將問題連根拔起,這也是政府務必要做的事。可是,教肯改革並非朝夕間就可完成,往往需要用上多年時間。正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除了敦促政府立下決心進行教育改革外,教育當局以及學校管理層也應設立一些中短期措施,舒緩教師的壓力,幫助教師走過情緒低谷。
「情緒素養教育」
英國曾於05年時提出了「情緒素養教育」。「情緒素養」由了解自己的情緒、傾聽他人、同理他人、以及表達情緒等能力所組成。培養情緒素養能力即是指人可以憑藉促進個人能力及生活品質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從而改善人際關係、創造出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人一起工作、促進社區的情感。
而「情緒素養教育」則是藉着仔細去記錄人在什麼情景下會出現怎樣的情緒及反應,從而讓人了解到當下的情緒以及當時的反應是如何被形塑出來。藉着不斷的記錄、觀察、反省,不但讓人更了解自己,也從而鼓勵人自我調節情緒,可以不用壓抑情緒,學會與情緒共處,使情緒不再只是一樣會侵蝕自己的壞東西。
教育文憑課程加入情緒教育
「情緒素養教育」當然不是萬能,也未必能完全改善教師的困境,但教育局若可以考慮在教師修讀教育文憑時,在實用性的教學技能訓練以外,也加入一些「情緒素養教育」或有類近效果的課程,甚或加入一些有助建立人生價值觀的課堂,如哲學、倫理、文化研究等,或可以幫助準教師立體思考與建立積極面對生命的態度,以及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日後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時,也懂得如何自救。
學校管理層理應多體諒教師
現時不少學校管理層規定教師每天都要花上一定時間與家長溝通。的確,在孩子成長階段中,教師與家長若可共同合作,對教育孩子應會有更大的幫助。可是,若學校管理層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變成硬性規條,則可能會轉化成壓力。
由此,學校管理層若可放寬對教師的規則,例如把一些死板的規則變成鼓勵性質,無疑是可以幫助教師減壓舒困的措施一種,更可增強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
讓情緒在適當的時候飛一會
在個人層面上,人也應學會讓情緒在適當的時候飛一會。專門研究情緒的Thomas J. Scheff教授曾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知無論自己有否察覺也好,我們整天都有情緒。」(We know we have emotions all day long, whether we’re aware of them or not)因人乃是有七情六慾的生物,不可能廿四小時都處於無感覺的狀態下。與其壓抑情緒,不如學會在適當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將其發泄,讓情緒飛一會然後重新振作。而學會這個「技能」,不單可幫助自己,也可以教曉學生情緒管理的技巧以及其重要性,相得益彰,互勵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