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大學學歷貶值 只怪大學生太多?
有研究調查指,大學生的入息中位數較廿年前下跌5.5%,從事低技能職位人數卻由過往的不足3萬人升至16.5萬人。由於這些職位難有明確的晉升階梯,所以在可預期的將來,大學學歷貶值的情況有可能會惡化下去。
高等教育普及化 僧多必然粥少?
有些人把問題歸咎於政府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這種批評的潛台詞,是指政府任由高等教育學位膨脹,但由於就業市場並無法吸納所有大專畢業生,因而產生僧多粥少的情況,連擁有政府資助學士學位的大學畢業生也受到影響。
然而,以上批評極其量只說對了一半。具體來說,過往政府的錯誤,是它以新自由主義的指導思想嘗試實踐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願景,例如放任各個院校巧立名目開設各種自資副學士和學士課程,卻又對課程缺乏足夠的監管,間接容許私校以自身利潤極大化的指標辦學,而非照顧學生真正的求學和就業需要。久而久之,大學教育變成機會陷阱,不少學生找不到有前景的工作之餘,亦被十多萬的學債纏身。
但這不表示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不一定是錯的。首先,教育的原意並非要盡早作出淘汰篩選,香港教育制度過往亦被詬病過早汰弱留強,令不少學生得不到足夠受教育的機會。其實,現今社會為知識型的社會,我們不宜再用過往對基礎教育普及化的定義去理解現今和未來的景況。尤在已發展地區,基礎教育涵蓋的範圍,理應擴闊至高等教育的層面。
況且,有研究指出,香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蘊釀着結構性經濟轉型,當時不少傳統工業,例如製造業、紡織業等,已日漸式微,當時不少研究指出,結構性經濟轉型成功與否,與高等教育能否普及化息息相關。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普及化並非是原罪,而可以是社會通往未來康莊大道的途徑,只是政府多年來用錯了方法,導致原先預期的良好效果未能得以變成事實。
有見及此,林鄭新班子有必要撥亂反正,不要再讓新自由主義繼續戕害大部分年輕人的學業生涯和人生。此外,現時不少高等教育的課程單單強調理論層面,或僅強調實用層面的重要性,但兩者只是各走極端的做法,訓練出來的學生大多只是「單蹄馬」,他們能選擇的工種範圍也非常狹窄。因此,政府宜想辦法鼓勵院校設立融合學術理論和實用技能的課程,提升培訓出來的學生的可塑性。只有如此,香港才有更多大的條件去進行結構性經濟轉型,帶來不可量估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