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發展香港的新質生產力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官員近年頻繁談論「高質量發展」,如今又開始關注「新質生產力」。鑑於國家領導人不斷強化相關論述,在香港與內地高度融合的今天,即使香港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尚不透徹,模仿學習的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就如「改革」,自從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要求香港推動改革,香港社會對改革的呼籲也熱絡起來,作用還是明顯的,至少官員們不再忌憚變化。有人認為香港無需緊隨內地的一舉一動。我倒認為多學習模仿別人的成功之處也是進步的方法,更何況內地的成就有目共睹。香港近水樓台,為什麼不勤奮學習?這樣做自然比故步自封、停滯不前更好。

香港的人均GDP比內地高很多,但香港的生產力並不比內地強,也不比內地更為創新。為何會有這種落差,確實不容易明白。以財富和成長這兩個相關但又不同的衡量指標為例,沒有人會拒絕財富,但更多人希望自己不斷成長。假設A比B更富裕,但A是遲暮之年的富翁,而B是充滿活力的年輕創業者,那麼,誰更能夠代表社會發展的動能?看看汽車產業的變革就知道答案。比較一個市場地位牢固的傳統汽車製造商(如美國的福特汽車),與一個被視為明日之星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如比亞迪)過去幾年的表現,差異顯而易見。

沒有人會拒絕同時擁抱財富和年輕有為,但香港作為一個整體,顯然不再富裕,更不是年輕有為。擺在香港面前的挑戰是能否鳳凰涅槃,重新成為大家還記得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何做到?那就要看香港政府和社會精英們是否真的了解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金融可以高質量發展,但它不能夠成為短線投機的代名詞,而是要轉型為服務實體經濟以及協助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促進世界經濟與中國發展融合的金融平台。金融是關鍵的生產性服務業,對政府財政起到強大支撐作用,更能夠幫助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互聯互通。地產當然也可以是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助推器,但當一個社會的財富主要來自於地產買賣和增值,而地產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障礙,說什麼它也不會是新質生產力。

《香港01》於12月11日舉辦經濟高峰論壇2024,以「興革蜕變 拓新產力」為主題。

國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之前,早就對「新發展理念」進行研究和傳播。根據四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獲得的發展心得,中國共產黨深信中國必須推動科學發展,前提是創建全新的發展理念。習近平主席所講的「新發展理念」是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如果以此為標準,香港在「開放」這一項算是有所作為,其餘各個方面卻乏善足陳,特別是「創新」和「共享」。香港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但若拒絕承認自己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那麼任何的口號都將會停留在口號層面,根本無法變成現實。

新質生產力和改革都不是口號,香港政府也不會如此理解。但將新近學到的理論轉換成指導施政的計劃,讓公務員團隊很好落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領導團隊需要展現巨大的決心和澎湃的魄力。對此,我們還要給予耐心。中國是世界創新動能的中心,它正以難以阻擋的力量推動發達經濟體的轉型。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擁有獨特的制度優勢,必須主動承擔責任,擁抱這樣的轉型,更何況在此過程中可以推進自身的改革,以高質量發展支撐符合香港需要的新質生產力,讓香港市民真正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讓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