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劏房戶悲歌 運房局長的眼淚何價?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新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日前探訪劏房戶期間,忍不住哽咽,因為他不忍基層家庭住在狹小的劏房過苦日子。但是,基層市民的生活,不會因為高官單單流下一滴眼淚而變好。陳帆必須化淚水為具體政策,善用、活化土地資源,並制訂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的政策,更要付諸實行,既為市民提供安身之所,更令深受蝸居之苦的香港人生活,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陳帆探訪一個劏房家庭,只得100多呎,環境狹窄。(資料圖片/黃靜薇攝)

劏房乃香港之恥 政府應當根治

陳帆在周日(7月9日)探訪劏房戶後,談及基層住屋困難,一度哽咽,指居住環境的確令人傷心,較他成長時代更差。他坦言覓地建屋需要時解決,故考慮短期緩解措施,他提出政府考慮資助非牟利機構承租唐樓單位,再以成本價設立劏房給市民短租,透過這種「資助劏房」,避免地產中介以至劏房業主的剝削。

其實對於陳帆的建議,不少民間團體早已提出類似的過渡性住房計劃,例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建議,給輪候公屋人士暫住的改裝貨櫃屋;已經推行了一段時間的「光房」計劃,找來一些良心業主以可負擔租金,提供住宅給單親家庭,成效有目共睹;社區組織協會半年前也找到單位,廉租給基層家庭。

當然,有人會質疑,如果連政府也提議設立認可和負擔得起的劏房,是變相令劏房這個不合理的現象「合理化」。但是,要解決住屋的深層次結構矛盾,任誰也沒有一支魔術棒,在明天太陽升起之時就解決所有的問題,要緩解基層家庭的居住需要燃眉之急,有時的確可能要做一些無可奈何的選擇。

踏進炎夏,不少天台戶、劏房戶飽受高溫折騰。(陳籽穎攝)

改善港人居住面積 要成房策目標

但政府必須緊記,市民有合適的住屋面積是基本權利,而一些基層家庭、單身人士要居住在極其狹小的劏房甚至床位,就算這些單位、床位的租金再便宜,這種惡劣的居住環境對於香港這個表面繁華的大都會來說,絕對是一個恥辱。因此,「資助劏房」或許是一個礙於現實限制的短期折衷之舉,但政府更應以根治劏房問題、逐步提升香港整體人均居住面積,作為住屋政策的重要目標。

要達到這個目標,不能只靠運房局局長的一滴眼淚,而是要提出具體的政策,認認真真解決問題。上屆梁振英政府口口聲聲視房屋問題為施政重中之重,但公營房屋建屋量卻一直低於實際需要,根據去年的「長遠房屋策略」進度,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量只有23.8萬伙,較目標少4.4萬伙,要應付現時28萬多個公屋輪候申請已遠遠不足,遑論幫助更多基層,以至市民安居樂業? 

新界獨有的丁屋政策,引申「套丁」利益,漸漸變成地產霸業。(資料圖片)

香港並非缺地 缺的是政府的承擔

政府多次批評建屋進度緩慢,受制於政黨、環保團體和地區人士阻撓。但事實是香港有大量土地可供動用,問題只是政府敢不敢觸動這些土地背後的既得利益,將這些土地回收用作建屋而已。例如香港的棕地估計約有1,192公頃、預留了932公頃鄉村式發展土地興建丁屋、以短期租約租予私人會所的土地達430公頃,單計粉嶺哥爾夫球場就佔170公頃,還有幾大發展商在新界囤積的農地也有上千公頃。

但上屆政府偏偏不敢得罪這些既得利益者,只懂建插針樓、牙籤樓,又或為了在區區40公頃的郊野公園土地建屋,不惜與社會大眾為敵,刻意挑動矛盾。如果造成劏房問題的始作俑者是曾蔭權,梁振英在他的五年任期之間,又為解決劏房問題做過甚麼?

今次因劏房問題哽咽的新任運房局局長陳帆,過往掌管機電工程署,非房屋部門出身,對於劏房的問題,的確不能對他個人苛責。他的哽咽,大概出自真性情,但市民不是要一個「感性」的局長,他既然加入了問責團隊,成為主理房屋事務的問責官員,就要負起責任,反思上屆政府的教訓,切實解決香港人、尤其基層的居住困境。官員在認識到民間疾苦後,必須花更大力氣與決心解決問題,否則高官的一滴眼淚,根本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