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行以應世:新水墨運動後香港視覺藝術家的創作、教育與人生哲學
若說1960年代是香港藝術的萌芽期,那七十年代便是本地藝術的成長期,其中的發展正是一頁頁在西方現代與中國傳統藝術之間辯論迴蕩的歷史,離不開文化身份的探索與追尋。
呂壽琨先生因應1970年代正在香港開展的水墨運動,提出先論藝術之「根」,即傳統,再談繪畫之「適」,即「在各適其適中,畫人可自由融取西方科技新法,進而忘卻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所謂「具眾理而應萬事」。 《香港視覺藝術家(1970-1980)》對本地視覺藝術家展開個案研究,發現他們皆於1970年代開始即全情投入創作及藝術教育,並發展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實踐著呂壽琨先生所說的「根」與「適」。化用莊子在《齊物論》中的「兩行」說,這幾位香港視覺藝術家可以說是中西傳統皆順之,中西兩可而無矛盾阻礙,於此根基上再因應當下世情,展開自身藝術探索與形式實驗,創作出與當代適合的視覺藝術,即所謂兩行以應世。
今天,被視為標誌著香港繪畫藝術里程碑的「新水墨運動」之「新」已經成為藝術史的研究課題,「中西交匯」的論述也已經被認為是所謂的舊模式。時過境遷,1970年代香港視覺藝術發展具有什麼歷史意義?就讓我們隨著作者文潔華教授與四位視覺藝術家的對談,重探本地藝術成長與創發的重要時期,從七十年代創作氛圍、個人創作道路、藝術教育狀況、藝術實驗與交匯等等細節出發,一窺新水墨運動後香港視覺藝術的實驗與挪移是如何形成的。
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5時至7時
地點:尖沙咀商務印書館圖書中心(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一期低層地下)
講座嘉賓:文潔華教授
靳埭強先生
梁巨廷先生
畢子融先生
蔡仞姿女士
主持:黎子元(01哲學主編)
名額:70位
《名額已滿,多謝支持》
演講嘉賓簡介:
文潔華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人文學講座教授、電影學院總監。研究及著述範圍包括:比較美學、比較哲學、女性主義哲學、文化研究、性別研究、文化藝術等。
靳埭強先生
香港當代視覺藝術家,擅長現代水墨畫,其藝術和設計作品既帶有強烈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也表現出簡約精煉的現代主義色彩,是新水墨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梁巨廷先生
1980 年代中後期開始專注於水墨畫的探求,時常到名山大川寫生,重點學習傳統中國藝術。2000 年以來主要圍繞山水自然、石的闡述、立體裝置等進行藝術創作。
畢子融先生
藝術創作媒介廣泛,包括素描、繪畫、陶藝、設計等,其作品往往展示出中西美學的結合,如揉合水墨和超現實主義的繪畫創作。他於2010年香港傳藝節獲頒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獎。
蔡仞姿女士
1980 年代開始致力推動香港當代藝術思潮,1985 年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第一次裝置藝術個展,香港重要當代藝術場地1a 空間創辦人之一,2002 年起致力協助浸會大學成立第一所視覺藝術院。
截止報名日期 :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下午4時
查詢: event@hk01.com / Whatsapp +852 6689 0189